「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難過的時候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這是兩句再平常不過的心情敘述,但仔細推敲,時間是否也受到某種「情緒引力」的牽扯,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微妙變化?而類似的感受在聽音樂時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無論是聽到自己所心儀的樂曲或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奏,在過程裡時間彷彿是以不同的度量進行,甚至可能是靜止的。
「時間不過是條讓我垂釣的溪流。」十九世紀美國文豪梭羅(Henry D. Thoreau,1817-1862)曾輕描淡寫地對時間有如是的敘述。
常聽到一則寓言,若能遇到造物主並向祂求智慧或願望,你將會提出什麼?因故事版本不同當然有各種說法,以下則是我最想提的問題:
時間是什麼?
為何有時間的存在?
如何超越時間?
從詩意的角度,對於「時間」相當直白卻又刻骨銘心的描述,莫過於一首一九五五年的西洋老歌〈Unchained Melody〉裡那句“Time goes by so slowly, and time can do so much.”(歌詞:Hy Zaret),至今每次聽到仍令我為之動容!
但身為一名表演藝術工作者,我之所以對「時間」如此著迷,首先並不是基於所屬行業的本質,即所謂「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或任何工作壓力,而是源自本身對宇宙時空的無盡遐想。以一個人而言,對時間產生意識或從出生的剎那開始,並止於壽終的一刻。但時間的存在是如此自然,無所不在卻又無聲無息,我們可曾認真思考過它的特質與定義?試想,處於四度空間的我們,可以不受三度空間的限制,任意前進、後退,或上、下、左、右移動,甚至原地停滯,唯在時間次元裡沒有任何選擇或決定權,只能持續而定速地向前!此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篇〉)
時間的科學定義
對目前所處的宇宙時空(Spacetime)而言,科學定義上的時間啟始於「大爆炸」(Big Bang)的剎那。時間有無終結的一刻?則視「宇宙無限膨脹說」或「大塌陷」(Big Crunch)而異,在前者的界定下,時間是無止盡的(或終將凍結卻非終止);至於後者,時間則會停止在相對論中所闡釋的「奇異點」(Singularity),亦即宇宙將塌陷至混沌初始、引力無限大到「時空」無法被界定的狀態。此外,人們對於時間的感覺和認知雖與空間大不相同,但在四度空間(亦即時空)裡,時間並非獨立於空間之外,而屬長、寬、高之外的第四次元。譬如天文學上對於宇宙的丈量基準「光年」,一方面代表星際的距離(空間),同時也得自光子的速度(時間)。
人類常用的時間單位,如年、季、月、週、日、時、分、秒,多從天象和自然界的觀測得來。測量時間最精密的儀器為原子鐘,則根據原子共振頻率標準而設定,目前最精確的原子鐘可達近兩億年的誤差值不超過一秒!但時間的流程,譬如接近3×108 尺/秒的光速,真的恆常不變嗎?早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1905)裡即提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的理論,後經多項科學驗證,時間的確並非絕對,而會受物體速度及引力的影響而改變,引力愈強的地方,時間過得愈慢,彷彿在為《西遊記》裡佛祖所說「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話做註解!也難怪著名英國科幻小說家Arthur C. Clarke(1917-2008)要說:「任何充分先進的科技與魔法是沒有區別的。」
時間的意識空間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難過的時候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這是兩句再平常不過的心情敘述,但仔細推敲,時間是否也受到某種「情緒引力」的牽扯,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微妙變化?而類似的感受在聽音樂時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無論是聽到自己所心儀的樂曲或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奏,在過程裡時間彷彿是以不同的度量進行,甚至可能是靜止的。在白居易的敘事詩《琵琶行》裡,「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即生動地捕捉了音樂魔法於當時情境下所發揮的影響。或許時間在真實環境裡並未改變,被改變的只是聽者意識中的時間,但在音樂實際發生的過程裡,物理上的聲音和意識中的聲音,何者才是真的?
以慢工出細活著稱的已故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曾針對這個問題做出精闢的剖析,認為聲音只是音樂的載具,人們或可將音樂視為一連串的效果,但這些並非音樂的本質。譬如,tempo代表音樂的緩疾,實屬一種精神狀況,和物理上的速度(speed)並無絕對關係,需要從一次次不同的親身體驗中產生。
人類憑著目前有限的科技條件仍無法超越時間,但造物主將音樂的智慧賜予人類時,或許已在其中暗藏了能駕馭時間的密碼。即將出版個人傳記小說的好萊塢名影星金.凱瑞(Jim Carrey,1962-)最近在《紐約時報》一篇專訪中表示:「藝術家是神聖火花的保管者,透過其作品,人們可以取得某種聖物的連結。」(7/6/2020)講得實在有點玄,但真正的藝術不就這樣,道理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