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國際偶戲藝術節(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自市中心擴展至巴黎近郊,邀請觀眾探索融合工藝、身體、情感的當代偶戲。從2001年創辦以來,法國國家偶戲中心(Le Mouffetard – Centre 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透過這場藝術盛會推廣迸發想像的創作形式,並鼓勵跨領域合作,突顯偶戲藝術在材質與敘事上的多元可能。2025年的第12屆國際偶戲藝術節於5月13日至28日舉行,邀請歐美各國創作者以獨特的美學語言,探討生命與死亡、理智與瘋狂、歷史與未來的邊界,讓偶戲超越美學疆界,介入當代現狀。
出死入生的美學書寫
美國藝術家Lone Wolf(又名Kevin Augustine)以奇幻又詭譎的視覺語彙,營造出一場徘徊在塵世與幽冥之間的旅程。受舞踏啟發的他運用雙手、雙腳操控以泡棉與橡膠製成、肌理細膩的人形雕塑——宛如被解剖的殘破屍骸,卻帶有一種溫潤又細緻的手工質感。《肉身演奏會》(Body Concert)透過軀殼與靈魂的互動,突顯生死之間的辯證,提出浮生如寄的存在哲思。
從個人回憶批判歷史和體制
比利時兩位女性藝術家則透過偶戲形式追溯個人記憶與父女關係。長年經營物件劇場的利柏斯(Agnès Limbos)在《我父親的信》(Les Lettres de mon père)中,運用人偶互動營造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73歲的她重返8歲的童年回憶,閱讀長年在剛果工作父親的來信,揭露成長時期家長缺席的創傷、擔憂父母身陷戰亂的陰影、及天主教教育的壓力。透過幽默、自嘲的口吻,利柏斯以個人生命經驗批判殖民主義,充滿豐沛的情感與深刻的省思。擅長操控半身偶的貝洛華(Natacha Belova)改編果戈里《一個瘋子的日記》,以身兼導演與演員的父親為藍本呈現《瘋癲》(Loco),突顯瘋狂執念的創造力,透過精采的雙人操偶,描繪小人物如何掙脫理智枷鎖,運用想像顛覆常規,展開一場超現實的冒險,尋找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探索「後人類世」的寓言
本屆藝術節節目的另一項特色,則是未知世界的生態探索。Infra劇團作品《塵埃》(Poussière)透過變化萬千的視覺效果,引領觀眾進入末日廢墟,在透明的微型裝置裡,裊裊炊煙化成塵土風暴,人偶誕生於灰燼之中,儘管身處崩解的環境,但仍未放棄找尋生命的希望,令人想起現世的戰爭或生態危機,也彰顯出人類絕處逢生的毅力。Matiloun劇團的《地下》(Sous Terre)則融合古老傳說與田野調查,揭露謎樣地底世界的各種面貌;表演者巧妙地運用物件和沙畫的意象,開啟無邊的想像世界,並透過輕盈的音樂鋪陳寓意豐富的敘事,從日常出發,邀請觀眾變化視角,深入一場穿越時空的地層探險。
物質與人文的詩意交融
以冰偶聞名的交界劇團(Théâtre de l’Entrouvert)則帶來令人驚豔的戶外演出《水》(MIZU,日語),由導演兼操偶師維涅朗(Elise Vigneron)和日裔舞者Satchie Noro共同合作,在巴黎郊區的運河上展開一場肉身與物質的對話。冰偶從水中浮現,隨著懸絲操控開始與人共舞,但又隨著室外溫度而慢慢融解。這場演出展現偶戲獨特的肢體表演性,並以物質變化暗喻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充滿了感官的效果及詩意的想像。重要的是,這場融合城市景觀與自然元素的演出觸及平日鮮少進劇場的民眾,讓偶戲的奇幻美學擴延至公共空間,展現其老少咸宜的魅力。
從身體性探索到生態寓言,從個人記憶到政治隱喻,本屆國際偶戲藝術節展現了這門藝術超越傳統敘事的多元面貌。它既是物質與形體的實驗場,也是透過想像力回應現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