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工智慧的愚蠢舞蹈
早期以概念性行為藝術作品聞名的法國藝術家佩維厄,近年來走向舞蹈編創與創作舞蹈影片,並與當代科技與媒體現況進行對話。佩維厄的編舞靈感來自動作考古學,也就是對技術動作手勢的收集研究,破譯過程背後的意義層次,通過舞蹈語彙,來研究數位技術隱藏的社會學面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逃脫舊的籠子、新的標籤
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新作《脫逃行為》二月中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演出,在此作品中,巴赫柴特希斯試圖擺脫陳舊定型的性別規範,透過Voguing舞蹈中誇張的女性化動作,YouTube上真真假假的舞蹈教學影片及藝術家希勒姆爾對 Triadische 芭蕾舞形式的處理,用這些舞蹈語彙來質疑身體存在的真實性。
-
藝視窗 News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台灣】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文化部為橋接「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技研究人員」跨領域合作,今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徵選活動。此次由科研單位實驗室公開徵選藝術家進駐,吸引33組藝術家參加徵件,經兩階段審查作業,結果於近日出爐,由黃翊「主計畫《靈魂的標本》工研院駐村實驗延伸/研究計畫《生理感測》」、李文政「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及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三件計畫獲選,將進駐工研院三個主題實驗室。 黃翊《靈魂的標本》及延伸計畫《生理感測》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合作,嘗試將人的身體局部掃描、列印,製成動力雕塑作品,再藉由對話AI結構之建立,將部分歷史錄音素材重建,於類比及VR的世界完成作品。李文政「2019 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計畫」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運用3D掃描建模,進化傳統宗教「大神尪」,將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現代舞、服裝設計、搖滾樂帶入傳統宮廟。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計畫擇定「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輔以「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企圖利用圖像來創造、記錄北投中心新村正在消失的地方印記。 藝術家實際進駐工研院實驗室後,工研院將辦理4場實驗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邀請科技界、藝術界的夥伴們一起參與,與科藝同好分享進駐創新實驗歷程的心得及進展,搭建科技藝術交流平台。 國藝會2019「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5日至15日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4年起啟動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每年以專案徵選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書寫的好手投入,並提供穩定的網路發表平台,以促進評論寫作與發表的風氣。2019年度專案
-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
專題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
專題
民與官做伙 實驗中學習文化培力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
藝@展覽
從地方到他方的遷徙故事
由台灣策展人吳尚霖與韓國策展人金潤瑞共同規畫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交流展,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和韓國京畿道美術館聯合推出的策展,展出十九組、共廿二位台、韓及歐洲藝術家的作品,檢視人類遷徙的軌跡。
-
藝@電影
跟著約翰.卡本特 經歷銀幕奇幻旅程
四月份的金馬奇幻影展,這回的焦點導演是約翰.卡本特,這次將介紹他的七部作品,除了他的知名經典《月光光心慌慌》,還有被稱為「啟示錄三部曲」的《突變第三型》、《沉睡百萬年》與《戰慄黑洞》,讓影迷一次三部盡覽全貌。
-
藝@CD
踏上彩虹 同遊白馬村
以多首「神曲」在網路上爆紅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去年訪台演出亦引發轟動,今年他們將該團經典曲目全本《白馬村遊記》套曲錄製成輯,發行CD與黑膠唱片,而且宣布將這套曲目「封箱」,不再演出,讓樂迷只能從專輯中,品味其中追尋避世之處、神遊烏有之邦的悠悠情懷
-
藝@書
找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麥克.契訶夫是誰?他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姪子,俄國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門生,但他後來拋棄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過度強調情緒記憶的進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而《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一書,正是他以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以專業演員為志的人,透過多樣的練習,找到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在遺忘之後》、《最好不用太快樂》
記憶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描述早發性失智症種種追尋記憶的旅程。記憶連動著個性,記憶支配著我們各樣的想像,如果沒有了記憶,那還剩下什麼?作品運用肢體劇場,表現身體的記憶性,對於觸覺、視覺、嗅覺的記憶,甚至是回憶空間裡的時間感,再搭配現場的樂隊演奏,期待是一齣節奏性與流動性極強的演出作品! 為君藝造《最好不用太快樂》是音樂人Easy Shen和舞蹈人林素蓮的跨域合作,不知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火花?音樂的肢體化抑或是肢體的音樂化,Easy對於當代人寂寞及孤獨的精準描寫加上素蓮身體獨有的龐大感染力,兩個人的合作,光想像就有好多好多種可能,再加上導演陶維均獨樹一格的編導風格,作品絕對不可能只是素蓮舞蹈、Easy唱歌這麼簡單! 文字|崔台鎬 劇場演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第五屆爵士大樂團嘉年華
四月,春意正濃,自由奔放的因子在體內擺動。此時要用何種音樂來配搭這樣的心境呢?我想,就是爵士樂了。 這個月剛好有一場,或者說,有兩天的「爵士大樂團嘉年華」在台北舉行。一張票,從第一天的中午起到第二天的晚上,十五個台灣與日本的大樂團,任你選擇。這是第五屆了;這次以「歌手」為主題,有時也是爵士歌者身分的我,當然不會錯過。 聆聽大樂團,可欣賞編曲者的設計巧思、band leader的駕馭力、樂手的即興表現等面向。我覺得不管是初接觸爵士樂者或是老樂迷,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除了音樂,還有一點很吸引人的是,地點在花博公園內的流行館。聽一聽,想要走走的話,一踏出場地就是鳥語和花香。大自然的美聲與大樂團的樂音交織描繪,這張畫應該會讓人回味許久。 文字|陳里騏 作曲家、跨界音樂人
-
美國電光火線劇團《醜小鴨大進擊》 芭蕾、音樂與冷光科技完美結合
榮獲全美電視票選最佳兒童製作,並勇奪美國達人秀四強的美國電光火線劇團《醜小鴨大進擊》,把有趣生動的芭蕾、富創造力的音樂聲效與現代冷光科技完美結合,完全是嶄新的戲劇視覺體驗。
-
國光劇團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共同打造「東方費特兒」
國光劇團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共同推出取材自希臘神話與十七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名作《費特兒》,將以全新角度詮釋在情慾與權利之中徘徊的女性形象,呈現兼具視覺與聽覺的美學意念。
-
《當迷霧漸散》戲說林獻堂故事 揭開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序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辦的「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由一心戲劇團創立卅周年推出的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揭開活動序幕,為實踐用戲曲說台灣故事理念的創作,共計演出四場。
-
NSO攜手吳蠻與莊東杰共譜「琵琶 交響」優雅樂章
國家交響樂團名家系列「琵琶 交響」音樂會,將邀請琵琶名家吳蠻與指揮家莊東杰共同演繹趙季平《第二號琵琶協奏曲》,同場亦安排斯特拉溫斯基給小樂團的組曲第二號、浦朗克小交響曲及李子聲《布農.天籟》。
-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台灣館國內首展
PQ19台灣館代表參賽作品在登上布拉格展場之前,三月底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正堂展演中心特地舉辦國內首展,帶來「國家館」、「學生館」充滿台灣味且深植於展覽本體的作品。
-
奇岩室內樂團廿年 海嘯提琴串情誼
廿年前,從草創的八位夥伴,歷經篳路藍縷階段到目前累積到八十位團員,創辦人暨奇岩室內樂團團長周韶年,以「創造傳奇,意志如岩」為精神與團名堅持分享音樂的美好。
-
台法跨國共製《愛的落幕》 愛情毀滅前夕的深情獨白
台南人劇團與法國當代知名編導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自二一七年臺北藝術節《一家之魂》後再次攜手合作,共同推出由朗貝爾親自編導的《愛的落幕》Clture de lamour,將於本週末在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演出四場。 帕斯卡.朗貝爾是法國當代重要的劇場創作者,作品豐富,觸角廣泛,同時也是劇作家、導演、編舞家、短片影像導演、演員等。他的作品總是為演員量身打造,過去曾為知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編寫劇本,其劇本、詩集、文集亦廣泛翻譯成不同語言。二一七年首次受邀來台執導《一家之魂》,也是他專為六位台灣演員蔡柏璋、竺定誼等人所寫。朗貝爾的導演美學標誌鮮明,其作品深具詩意的簡練美學,廣受關注與好評。 《愛的落幕》是一齣關於分離的故事。一對中年夫妻,在緊繃且不再可能有結果的兩人關係中,他們將語言當武器,喋喋不休將許多無可避免的衝突、災難、絕望向對方真誠告白。本劇特殊的獨白寫作形式不僅考驗導演和演員功力,亦透過此專制的書寫手法開展特殊的聲韻空間,將兩段獨白彼此回應的對話性,延伸為愛情毀滅前夕語言流動所帶來的衝擊,破碎、跳躍、充滿想像的文字意象,猶如掐著臨死愛情的慾望暴力。 朗貝爾特別提到,在演出至今眾多版本中,台灣版演出呈現出相當獨特的面向,「在排練過程中,竺定誼、蔡佾玲兩位演員特有的人格特質深深吸引著我,感受到生命中最真摯的情感。」本次男女主角將在偌大的劇場空間,進行一場宛如網球賽的最後對決,兩人以語言相互攻擊彼此弱點,在激烈對峙後放下過去的情感,最後回歸平靜。朗貝爾期待台灣觀眾能夠跟著場上演員的呼吸,一同見證愛情落幕前的最後告白。 本劇自二一一年於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廣獲多方好評,陸續榮獲劇場評論協會最佳法語劇本創作獎、法國國家劇院中心戲劇文學獎等,至今已被翻譯超過廿三種語言版本,並持續於世界各地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