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路易斯.阿姆斯壯一起「爵士夏午茶」
穿上最潮最復古的裝扮 共享搖擺的黃金年代
今年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系列活動,選定二○年代紐奧良和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為企畫主軸,其中在國家音樂廳大廳舉辦的「爵士夏午茶他的時代他的歌」,選定三個當時紐奧良最重要的代表人事物爵士繆思女神莉蓮.哈定.阿姆斯壯、首部由黑人主演的音樂劇Shuffle Along與曾被譽為全世界最棒舞廳的The Savoy大舞廳為主題,邀請樂迷穿上最潮最復古的裝扮,一起來重現那個爵士的黃金年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密爵士神童
喬伊.亞歷山大 超強版的「進化大秀」
六歲習琴後就展現音樂才華,八歲時,爵士大師賀比.漢考克聽其演奏就驚為天人,現在才十六歲,就已發行三張專輯、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他是來自印尼的喬伊.亞歷山大,被譽為爵士鋼琴神童的他,在爵士樂迷父母的用心栽培下,一路搬遷,從家鄉到雅加達再到紐約這個爵士樂聖地,喬伊在與他人一同即興合奏的過程中,吸納了各種音樂的想法,他在訪談分享到「每個樂手處理音樂的方式都很特別,能跟這麼多了不起的音樂家合奏,是種恩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查爾斯.洛伊德與他的夥伴們
聚合「志同道合」的靈魂 潛入更深的音樂之海
即便已八十一歲,查爾斯.洛伊德仍是個「一直往前走」的音樂家,持續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他曾說:「我想像自己是個尋找聲音的人,在一片聲響的汪洋中,我愈是往下潛,就更明白自己應該再潛得更深。」這個八月,他將與他的Kindred Spirits,「擁有相似靈魂」的夥伴們再度造訪台灣,讓我們來聽聽,八旬老爺爺與四個年輕小夥子,如何攜手潛到音樂之海深處,找到更獨特的聲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我們搭著時光機「重返哈林」
爵士樂曲拼圖 再現聖尼克酒吧歷史榮景
在紐約求學期間,爵士貝斯手徐崇育曾在哈林區的爵士聖地聖尼克酒吧表演,還是菜鳥的他抱著學習的心情來此,與各家知名爵士樂手一起玩音樂,連續五年的磨練,讓他酣暢淋漓,也脫胎換骨。無奈二○一八年的三月,一場大火燒毀了聖尼克酒吧,迄今重建遙遙無期,但趁著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系列,徐崇育在實驗劇場以《重返哈林》為題,復原聖尼克酒吧實景,讓觀眾得以親身接觸爵士聖地榮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的台灣限定
夏日爵士自有品牌 詮釋阿姆斯壯經典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系列多年來以明星為號召,固然一解爵士樂迷的渴望,但如何豐沃台灣的爵士土壤、讓爵士種子成長,靠的就是同時舉辦的爵士音樂營,與自身品牌「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了!為了讓這個品牌被看見,樂團除了擔綱音樂廳內演出重任,更自去年起展開主題規劃,今年以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壯為主題,演繹其經典樂曲,展現屬於台灣在地的精采風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甜姐兒莎拉.麥康妮
創造樂觀正向的音樂小宇宙
來自澳洲的爵士鋼琴家兼歌手莎拉.麥康妮,集演唱、演奏、創作與編曲才華於一身,洋溢的才華與姣好的外型,讓她贏得爵士新生代甜姐兒的封號。身為爵士音樂人總會演奏一些爵士樂標準曲,但在莎拉心中,詮釋別人的作品是很棒,但最棒的是演出自己的創作,她覺得表演自己的原創曲「是表達自己的最佳方式,因為自己就是那個創造小宇宙、述說自身故事的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士Bistro邀你Playing with Pops
沁夏週末夜 與路易斯.阿姆斯壯微醺同歡
為了讓都會人們喚醒自己沉睡已久的爵士靈魂,「爵士Bistro」的策展人徐崇育選了劇院裡的戲台酒館,利用三個週末不太深的深夜,用空間圈綁大家,以路易斯.阿姆斯壯為主題,由三組爵士樂手,分別演繹胖子華勒、「藍調教母」貝西.史密斯與泰迪.威爾森。三場Cheek to Cheek,怎能不令人期待三次難忘的爵士樂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間酒吧 讓你小酌得很有文化
劑院 此處堪稱台北「最有文化的酒吧」,此話怎說?因為地點距離國家戲劇院僅一街之隔,老闆兼調酒師Kevin表示,因為店的位置就在國家戲劇院的對面,所以「劇院劑院」取其字的外型像且諧音的趣味,也讓大家容易記起。 雖然聽音樂、看戲之前,酒吧可能還沒真正開門,但享受完高檔的藝術演出後,可以帶著您意猶未竟的心情,來此點杯酒,在溫馨的氣氛中,繼續回味。 店內不大卻不缺氛圍,您可選經典調酒,或是從架上百餘支威士忌中選自己上眼的,其中不少市面難尋的特殊威士忌,點到賺到。 運氣好的人,還有機會試到店裡自己烘烤的天然果乾,當然如果您耳朵聽到曼妙的爵士樂音,別懷疑這只是台北「最有文化的酒吧」的低調展現。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小舞台上的音樂劇奇蹟
《尋找金鐘旭》與它的初戀魔法
首演於二○○六年的音樂劇《尋找金鐘旭》,至今已突破一百萬以上觀戲人數,不但是首爾音樂劇一級戰區大學路上的約會定目劇、觀光朝聖劇,更翻身跳上大銀幕、改編為電影《尋找完美先生》。這個在小舞台上、僅有三個人的演出,為何能歷久不衰?這一切,就要從初戀的魔法說起
-
音樂 三個人x徐惟恩「誤讀聲響」
層層音樂誤讀 重新定義聆聽
近年備受矚目的音樂團隊「三個人」,繼去年TIFA「33計畫~異常返響」後,今年更與鋼琴家徐惟恩合作,在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系列中推出「誤讀聲響」,從我們習慣的旋律素材開始,團隊一路往前提取樂曲中各種元素,逐漸突破聽眾對「什麼是音色」與「什麼是演奏」的想像。
-
音樂 薛詠之「柏拉圖的洞穴」
藉由日常物件 翻轉「擊」的聲響本質
新生代擊樂家薛詠之,在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中推出的「柏拉圖的洞穴」,以柏拉圖哲學經典《理想國》中第七卷開篇〈洞穴寓言〉為引,藉由空間中滿布的日常物件如檯燈、磨豆機、彈珠、冰鏟、高腳杯、掛勾等,將這些物件碰撞出的聲響,經過精密編排後構成音樂作品,褪去對擊樂既定印象,更翻轉聲音本質。
-
音樂 布朗五兄妹鋼琴五重奏
五十根手指 在五架鋼琴上的澎湃交響
將在七月到訪的「布朗五兄妹鋼琴五重奏」,其拿手好戲就是運用五十根手指在五架鋼琴上聯手奏響澎湃的交響樂。從小一起練琴的姊妹兄弟默契非凡,不但一起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自二○○二年成名以來,便以推廣音樂為職志,請專人為他們改編各類曲目。他們的曲目多為耳熟能詳的名曲,但為了展現高超琴藝,編曲家不只是把管絃樂分配給五架鋼琴,還會加入許多巧妙、具挑戰性的設計,讓樂迷聆賞時充滿樂趣。
-
音樂 「向巴赫致敬」鋼琴全本作品系列音樂會
跨世代完成世界創舉 傳承巴赫音樂精神
將在七月到訪的「布朗五兄妹鋼琴五重奏」,其拿手好戲就是運用五十根手指在五架鋼琴上聯手奏響澎湃的交響樂。從小一起練琴的姊妹兄弟默契非凡,不但一起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自二○○二年成名以來,便以推廣音樂為職志,請專人為他們改編各類曲目。他們的曲目多為耳熟能詳的名曲,但為了展現高超琴藝,編曲家不只是把管絃樂分配給五架鋼琴,還會加入許多巧妙、具挑戰性的設計,讓樂迷聆賞時充滿樂趣。
-
舞蹈 蘇布利陽托的舞蹈自傳
跟著《鹽》 潛進身體海洋的最深處
繼二○一七年首度訪台演出的《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Jailo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鹽》將在八月在台北演出。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
戲劇
歸返與離家的練習
栢優座始終著力於一種「動態」的方式去「嘗試」逼近某種樣貌,從《那頓飯》來看,便是一種「歸返與離家的練習」而此處的「家」是戲曲,作為一種原初,也回應情節。但,誠如《那頓飯》將家慢慢解構與重組後,覺察到家的多元,也就是從原生血緣到組織家庭的不同可能;由此出發,是否該去想像或建構其欲前往的方向或出口,以及所要表現的美學呢?年夜飯之後,是該迎接新年了。
-
戲劇
未來在何方?身體為何物?
整體而言,《未》劇在身體的表現仍稍嫌拼貼,許多的符號、情緒表現都可以看到是直接因襲自傳統戲曲。這理所當然是一種經營策略,讓觀眾看見戲曲的細膩、雕琢,甚至和當代劇場的身體運用相互輝映,對照出更多的思考。只是,當《未》劇被定位為一部當代戲劇的同時,演員究竟要丟掉多少東西才能夠長出新的模樣?
-
戲劇
2020的抉擇
藉由掌握發語權,訴說一段過去的歷史,有著政治意識的觀眾,很難不揣想本製作背後的政治意圖。然而保家衛國與國土認同的題旨,在被殖民的命運下顯得可笑保哪個家?保哪個國?劇終時,創業團隊了解到明知打不贏還要打,是因為不打才是真正的輸;重點不在結局,而是選擇。
-
戲劇
以「家」為起點,走出新局
全戲未以過於戲劇化的貫穿事件來處理主角莉莉的問題,反而將之暗藏於許多日常片段裡,這些日常與平淡成了全劇底色,讓詼諧、夢幻與回憶的色彩偶然出現的時候,更顯得斑斕而可貴。整場下來,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就許多層面來看,都可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
音樂
普雷的五千道灰階:多重宇宙中的音樂感知
年逾耳順的普雷特涅夫整場均以偏灰暗的色系詮釋這四首風格各異的作品,恍若以暮年觀點重新批判原本在青春洋溢中帶點諧謔不羈的莫札特,並將本已深不可測的晚期貝多芬推向無窮黑洞!整場演奏所營造的色調雖顯灰暗,但那是一種屬於需要靜下心來耐性品味的多層次苦感,及不經意間突發的淡淡回甘。
-
新銳藝評 Review
合折子為全本,析勇將之情性
從第一場〈齧臂別母〉以降,曾漢壽所飾的吳起合北曲的跌宕雄渾、但又有南曲以悠緩達成情感積累之效,使渾厚唱腔利於表述人物生命的諸多情懷,讓整體演出節奏在明快當中,仍能達成抒情的特質。而第二場〈殺妻求降〉中,郭勝芳所飾的田氏女在訴說家世背景與婚姻期待時,則展現出旦角的柔美身段與水磨曲韻,雖然並非主角,但與吳起相對照,此剛柔並濟的演出特質,已足使崑劇在演出上達成傳統與新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