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劇場演員暨編導
鍾達成 從業餘到專業 不退卻的劇場熱情
看過王嘉明新戲《血與玫瑰樂隊》的觀眾,相信對劇中那個個子嬌小、多語流利,還發名片自我介紹的「理查三世」印象深刻他就是鍾達成,來自新加坡的演員、編劇暨導演。從非科班愛表演的業餘素人,到成為十指幫的專職藝術家,鍾達成看著新加坡的劇場發展,秉持著愛戲的熱情一路走來。這個月他將帶來獨角戲《根》,演出他的尋根歷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邁向專業與精進之路
在新加坡,主流舞蹈不只包括芭蕾及當代舞蹈,也包含了新加坡社會主要的三種族裔的民族舞蹈。本文介紹了過去這幾年經歷了轉折點的舞團,如時代舞蹈劇場、新典現代舞蹈團、新加坡華族舞蹈劇場、約翰.宓德舞團和曾受邀來台於「關渡藝術節」表演的舞人舞團。這些舞團從非專業,或半專業轉型至專業舞團,在推動新加坡當代舞蹈藝術的路上,持續前進與精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舞人舞團藝術總監
郭瑞文 舞蹈,讓我跟著心走「不同的路」
生於馬來西亞的編舞家郭瑞文,卻是在新加坡開啟自己的舞蹈之路從參加新加坡人民協會舞蹈團、新加坡舞蹈劇場,遠赴重洋參加西班牙國家舞蹈團,成為該團首位亞洲男舞者,到回返新加坡創立「舞人舞團」一路的尋索,郭瑞文說:「不是舞蹈的內容,而是舞蹈的態度、對生活的選擇影響我。我這時才知道,原來可以跟著自己的內心走,可以做別人不認同的事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一個觸底反彈的契機
擁有許多國際演出與跨文化製作經驗的王景生,對家鄉新加坡的表演藝術發展,有著愛深責切的情感。不諱言在政治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下,新加坡藝術家面對嚴峻的挑戰,而在多種族的國度,他認為:「創作的關鍵不再是族群、語言,而是公民意識。一旦我們具備相同理念的公民意識,我們就有了共通的語言。」他表示,現今藝術創作代表了「抵抗」的精神,「要是政府對我們的控制逐漸緊縮,藝術家就能產生更強烈的抵抗,絕境逢生。非得如此不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美術館成為避難所
比利時創作團隊FC Bergman的《應許之地》通過場景、空間、物件的變化,高明地運用隱喻手法,從個人的微小困境到世界的巨大困境,討論藝術、生活、宗教與戰爭的關係。美術館被比喻為一艘方舟,一個紛擾世界的和平避難所。然而,藝術有用嗎?藝術能解決人的問題嗎?藝術跟生命狀態如何連結在一起?當戰爭發生時,藝術會是最後的應許之地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劇場,當我們討論政治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新戲劇國際藝術節」(F.I.N.D.)今年自三月卅日至四月九日舉行,主題正是與近期時事非常貼近的「民主與悲劇」,邀請來自多國的十六組團隊,在劇場中針對政治提出思辨,重頭戲首推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美國民主》,還有與美國大選呼應的《大選年的加布列一家》三部曲,讓劇場變議場的《投票進行中》與以各面向魔幻呈現哥倫比亞內戰的《不計其數哥倫比亞的暴力解剖學》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登上舞蹈新秀平台 劉冠詳驚豔歐洲舞壇
歐陸最重要的年輕編舞家網路平台Aerowaves,四月底在今年度「歐洲文化首都」之一丹麥的奧胡斯舉辦了Spring Forward舞蹈節,廿組舞蹈團隊,還有藝評人、策展人等齊聚一堂,呈現年輕編舞家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唯一的非歐洲舞作是台灣編舞家劉冠詳的《我知道的太多了》,甫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的該作也在當地演出時贏得熱烈回響。
-
藝視窗 News
首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得主揭曉 冠軍獎盃留台灣
【台灣】 首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得主揭曉 冠軍獎盃留台灣 三年一度,由朱宗慶打擊樂團主辦的「臺灣國際打擊樂節」今年已經邁入第9屆,累積了24年的經驗,今年首度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TIPC Competition),邀請國際頂尖打擊樂藝術家擔任評審,提供國際規格之權威性平台,期許能發掘出耀眼的打擊樂新秀。此次打擊樂節大賽,依比賽項目區分為木琴獨奏組及四重奏組,賽事自5月22日起展開,26日進行決賽;各組分別選出前3名。 此次參與比賽人數多達50多位,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美國、法國、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參賽者,經過多天激烈的高手較勁,首屆大賽的冠亞軍出爐:木琴獨奏組冠軍是來自台灣的李庭妮,第二名是來自日本的石田真知,第三名也是來自台灣的黃柏元。四重奏組第一名是來自台灣的Fource四重奏,第二名是來自西班牙的ARKEIMA Percussion Quartet樂團,第三名則是來自台灣、西班牙與英國的Focus四重奏。兩組的前三名隨即在5月27日於國家音樂廳「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中「得獎的是」音樂會登台演出。(李秋玫) 陳彥斌「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北師美術館展出 MoNTUE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起推動「作夢計畫Dreamin MoNTUE」徵件計畫,給予創作者充分發揮的舞台,繼4月展出編舞家葉名樺「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後,緊接著是導演陳彥斌所策劃的「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 此次展覽創作團隊包含文化顧問懷劭.法努司(Faidaw Fagod)、戲劇構作(Dramaturg)陳佾均及展場設計廖音喬與陳彥斌一同創作發想,在本次展演中,陳彥斌跳脫原住民族的既定印象,於美術館空間裡重新打造聚會所,邀請觀眾進入原住民族的社交現場,創造一場文化分享的展演實踐。展覽即日起展至6月18日,更多相關活動資訊請參北師美術館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那有王子不照鏡
正是在他認真地玩著「我不能輸」的遊戲時,我恍然明白《理查三世》近年在莎翁劇作中名列「最受歡迎排行榜」前茅不是沒有原因,理查三世的悲劇,就是現代人最能認同的悲劇:沒有被人慾望的外表,就不會被愛;不會被愛,便等於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又為何要苦苦與生存摶鬥?要與生存搏鬥,唯一辦法,就是寧可扭曲內心的自我,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外表醜陋 。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旅店中,遇見表演藝術
當背起行囊出發時,旅行的夢想就開始實踐了。 脫離了一成不變的軌道,日子似乎都狂野了起來。 所有孤獨的、邪惡的、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 似乎都變成了脫離了牢籠,陪伴著旅人的白天和夜晚。 都說劇場是作夢的地方,但旅店,又何嘗不是。 台南老爺行旅,與在地人交陪, Solo Singer In,改造溫泉鄉, 台北旅店,讓台灣被看見。 誰說舞台一定發生在殿堂? 他們用表演藝術,打造旅人第二個家。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在地人文交陪 「住」在美術館裡
老爺集團旗下的年輕設計品牌「The Place台南老爺行旅」,在設計上結合台南在地文化元素,也與藝術創作者合作,翻轉空間思考,透過藝術裝置與表演,讓旅人落腳此處,能有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除了之前與台南在地表演團隊推出裝置展,今年更邀請稻草人現代舞團與河床劇團,以旅館空間為舞台,讓觀眾能直接走進「舞台」參與互動、創造樂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和著時光的悠然 低吟你我的歌
前身為「賓城旅社」的Solo Singer Hotel,位在當年的溫泉鄉、懷舊氣息濃厚的北投,在「老旅社復興」團隊的打造下,古色古香的空間,一切都是「老」味道,而且邀請多位藝術家各自打造「自己的房間」,讓每個房間都可以說自己的故事。獨特的氛圍,也吸引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目光,狂想劇場廖俊凱在此演出由郝譽翔小說《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改編的戲劇《洗》,在空間中述說故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將靈魂注入空間 讓藝術被世界看見
「台北旅店集團」旗下的飯店,雖屬同一集團,但卻各具特色,每家旅店的強烈設計風格,乃至每間房間以相異的姿態展現,就像是伴隨著入眠的夢境,每個晚上都是獨一無二。董事長戴彰紀說:「空間如果只是空間,那就沒有靈魂!」因此他堅持旅館一定要與藝術相關,而且特別邀請台灣在地藝術家來揮灑,就是要讓國外旅客看見台灣特色。近期他更與新創立的「灣聲樂團」結緣,同樣「想讓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理念,讓他義無反顧地投入相挺!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工程之興建
我們在兩廳院內敲敲打打,鑿牆又補強,塵埃飛揚碎片滿地,榮民工程處身為政府單位,以達成交付任務為重,日夜趕工,士氣高昂。終能達成目標,如期在工程預算內竣工啟用。 開幕時,戲劇院大戲為國劇(現稱京劇)《文姬歸漢》,展現當時政治上的正確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遲來的重逢
與兩廳院的緣分在興建完工後,斷了,或許當年我太年輕,不明白兩廳院能帶給我生活上什麼不一樣。偶而路過,我會抬頭看兩廳院的屋頂,有一處明顯和四週顏色不一樣的四方形,回想當年,外觀已經完成的兩廳院,玻璃棉必須從屋頂留下的一個洞口吊進裡面繼續施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藝術這個不存在之地
由策展人胡朝聖借用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寂寞島嶼:五十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概念,策畫「不存在的地方」聯展,展出六國、十一位藝術家的十八件作品,從手工到新媒體藝術涉及面向廣泛,也涵蓋表演、互動、虛擬實境等元素,呈現藝術家在各自的文化、信仰、美感基礎上,所揮灑的不同創作能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跟著舞與樂 看見那些人
六月底到七月中,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登場,這次的片單中,有幾部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相關的片子,如描繪以色列巴希瓦舞團藝術總監歐漢.納哈林舞蹈之路的《跟著Mr. Gaga來跳舞》,還有對台灣舞蹈界影響深遠的編舞家羅曼菲的紀錄片《曼菲》等,讓愛舞愛樂的影迷,跟著銀幕,看見那些精采的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未若柳絮因風起
壞的改編叫做「撒鹽空中差可擬」,好的改編則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優質的錄音與高水平的演奏,讓馬友友在《馬友友之巴哈新聆感》中找到了阿基米德的支點。但對於想要支起整個世界的馬友友而言,槓桿的兩端必非跨界與嚴肅,他更絕不是移山填海的愚公精衛。只要我們用耳朵,而非腦袋去聽這張唱片,你一定會聽見馬友友用他一貫迷人的微笑輕輕地說:「別管山來不來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山吧。」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Hello, world!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
人與機器人的存在辯證
打招呼,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交型態。工程師們曾將Hello, World作為初學者編寫的第一個程式練習,將最尋常的人情互動,注入冷冰冰的電腦機殼之中。如果說,按下開機鍵後,電腦啟動的機械聲、風扇馬達的運轉聲,一如無意識的嬰兒啼哭,當溫暖的招呼成功浮現在螢幕上時,更像是有了世故、開始真正學會認識社會的孩童。然而,真男孩,與小木偶的差異為何?我和你,又是由什麼組成? 働故事劇團《Hello, world!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改編自美國劇作家吉本斯(Thomas Gibbons)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劇名源於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正弘的「恐怖谷理論」。由兩位演員分飾教授與他所創造的機器人,在實驗、對話與訓練的過程中,不光是人造人,就連教授本身也得面臨著、辯證著「生而為人」的核心問題。在思慮科技進步的同時,深究存在的意義;在打招呼之前,你又是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烏犬劇場《二路埋伏》
從小對金庸小說愛不釋手,當然也不知道幻想過幾次,可以置身武林江湖,雲遊四海。武俠世界裡的高手們,少有人走向正官仕途,而是憑藉著一身本事,或潛心獨修或行俠仗義、為民喉舌。 相較於「民」,則是「官」,這兩種不同的階級概念,在武俠世界裡大多處在對立面,正如同烏犬劇場簡介中寫的「遊俠之所以迷人,正因俠憑著武功穿梭在體制之外」,於是「民」看見了階級翻轉的希望,「俠」便成了寄託之所在。 當《二路埋伏》以武俠美學包裝階級議題,將兩者並置在劇場時,便引起腦中無限的想像,現今社會中的階級可以如何被顛覆?原本的底層人物在顛覆後,又能如何守住自己的價值和立場?下一步是可以繼續往上?或是再次被顛覆?當然,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一批亮眼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會如何呈現令人嚮往的武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