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五百周年,這張告示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濫觴,於是今年被德國官方訂為「二○一七馬丁路德年」,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在嶄新的布列茲音樂廳演出《路德:與眾神共舞》,結合合唱與戲劇,以威爾森著名的黑暗美學,謳歌馬丁.路德,也逼觀眾省思路德的反猶面向。
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馬丁.路德在維藤貝格(Wittenberg)教會門上貼出拉丁文告示《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n,公開質疑教會出售贖罪券,促成了宗教改革,改變了西方宗教發展。今年適逢《九十五條論綱》公告五百周年,官方把今年命名為「二○一七馬丁路德年」(Lutherjahres 2017),德國政府、教會、民間都策劃了許多慶典,慶祝「宗教改革紀念」(Reformationsjubiläum)。
德國表演藝術界也推出了許多作品,審視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傳奇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Rundfunkchor Berlin)合作,在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皮耶.布列茲音樂廳(Pierre Boulez Saal)推出《路德:與眾神共舞》Luther dancing with the gods,以他著名的黑暗美學,搭配優美的人聲合唱,創造出路德的全新劇場樣貌。
巴赫與史提夫.萊許並置
劇場名導與合唱團合作,曲目扮演重要角色。《路德:與眾神共舞》的合唱曲目包括挪威作曲家克努特.奈斯泰德(Knut Nystedt)的名曲《永恆的巴赫》Immortal Bach,巴赫《耶穌,我的喜悅》Jesu, meine Freude、《來,耶穌,來》Komm, Jesu, Komm等宗教合唱曲,以及美國現代極簡音樂大師史提夫.萊許著名的《拍手音樂》Clapping Music。
奈斯泰德與巴赫的合唱曲目都很「合理」,緊扣路德的宗教議題,但曲目上出現了《拍手音樂》,就是羅伯.威爾森的反骨。萊許是猶太裔音樂家,許多作品都呼應猶太族裔與信仰,作品《不同的火車》Different Trains直指猶太大屠殺、戰爭離散,已成現代音樂經典。以音樂歌頌馬丁.路德對於宗教改革的貢獻,導演沒忘了馬丁.路德在世時的強烈反猶太言論。馬丁.路德書寫論著《論猶太人與其謊言》Von den Juden und Ihren Lügen,公開發表仇恨猶太人。他對於猶太人的仇恨言論,被納粹濫用,成為二戰猶太屠殺的根據之一。威爾森刻意選了史提夫.萊許的音樂,指向馬丁.路德的仇恨,讓《路德:與眾神共舞》不僅是歌功頌德的演出,而是把馬丁.路德的各種面相都搬上舞台,讓觀眾不盲目崇拜,劇場不是教會,而是批判場所,絕不造神,名導逼觀眾省思。
全新的路德詮釋
《路德:與眾神共舞》是一齣合唱與戲劇結合的舞台表演,一如威爾森的劇場美學,是一齣沒有線性敘事的作品。導演最怕觀眾在看表演時「找意義」,他希望觀眾先放開意義,才能放鬆感受劇場的獨特魔幻。皮耶.布列茲音樂廳造型橢圓,導演充分利用環狀舞台的特性,合唱團圍繞觀眾,演員在台上進行誇張的肢體表演,身體與空間和諧共生,名導的空間感依然銳利。這個音樂廳只能容納少數觀眾,合唱團員把整個空間包圍,驚人的和聲共鳴非常貼近觀眾,音場非常驚人。
威爾森喜愛把演員都打扮成死屍狀,面目塗白,身穿充滿死亡美學的戲服。這次他讓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團員全都穿上黑色長袍、頭戴黑帽,臉上塗上厚厚的白色粉底,背上有一對小翅膀,這造型看似魔鬼,也像天使。導演請到了德國知名資深演員尤根.霍爾茲(Jürgen Holtz)在台上演馬丁.路德,蒼老孱弱,死亡慢慢逼近。整個表演宛如詭異夢境,人物怪誕充滿威脅,但唱曲優美天籟。今年德國有非常多關於馬丁.路德的表演,《路德:與眾神共舞》非常突出,這是威爾森眼中的宗教改革,死亡與新生拉鋸,天使與魔鬼對峙。美聲歌頌包含了新時代的批判精神,劇場大師依舊是空間高手,在劇場裡創造了全新的馬丁.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