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電影搞鬼 感應集體恐懼
你可能在哪個時代的電視靈異節目,或現在的「關鍵時刻」或「新聞龍捲風」之類的談話節目,聽聞過鼎鼎大名的「紅衣小女孩」,去年這個台灣知名的靈異傳說被搬上銀幕,在已經很久沒有生產恐怖片的台灣影壇造成影迷的熱烈討論。不同於歐美的殭屍或吸血鬼,也異於港泰的幽魂冤鬼,這屬於台灣的鄉野傳說,怎麼引發屬於台灣人特有的恐懼?監製曾瀚賢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的執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廣播說鬼 苦練看不見的恐怖
這曾經是許多台灣學子的共同記憶:深夜時分,扭開收音機,傳出主持人低沉嗓音,故事,就這樣開始當年打造多個膾炙人口廣播劇節目的李若梅,從播音員開始紮實地練就一「口」好功夫,當年火紅的「午夜奇譚」節目,靠著引人入勝的氣氛、天馬行空的故事、峰迴路轉的情境、面面俱到的細節,直至今日仍為不少聽眾細數懷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曲扮鬼 先瞧腳下功夫
花旦科班出身的「京劇小天后」黃宇琳,拿手招牌戲之一就是〈活捉三郎〉,她飾演因紅杏出牆、威脅丈夫宋江而被殺的閻惜姣,化作鬼魂後仍對情人三郎念念不忘,於是施展鬼步,一探情郎。這其中要演出美麗的鬼姿,黃宇琳強調重點就在京劇的蹻功,運用這難練的技巧,成功塑造各種不一樣的女鬼。在京劇裡,要當美麗的阿飄,從足下開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弄鬼 玩人的不完美
在闃暗不見天日的劇場中,談「鬼」好像蠻理所當然,但真正在劇場演鬼戲的卻真的不多,曉劇場近幾年的《夏日微涼夜話》系列,也因此獨樹一幟,讓觀眾印象深刻。編導鍾伯淵從東方文化裡找到「鬼」存在的意義,「鬼對於東方世界的重要性,在於它表現的是人的意念。寫作鬼戲其實就是意念的轉換。」「鬼,是人們不完美的過去。」鍾伯淵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留存生活大小聲的造聲機器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春節假期 你也來當奧斯卡評審
奧斯卡獎入圍提名出爐,各方影迷莫不為心中的明星、佳片用力加油打氣,期待「凍蒜」!台灣的院線也不落人後,上檔多部入圍影片,讓你在長長的春節假期中,樂逛電影院、假想當評審,等二月廿九日頒獎典禮,看你的預測能不能一起「開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個民間習俗 描繪多樣人文風情
對台灣居民來說,「遶境」可說是相當熟悉的民間習俗活動,喧天鑼鼓、神明出巡,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希望與期盼的具象表現。北市國甫出版的《遶境.喧天》專輯,收錄五位優秀的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臺灣民謠等元素作為音樂創作素材,不同的世代對「遶境」呈現同中有異的詮釋,微妙組合令人玩味無窮,亦象徵著一種文化薪火相傳的意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切入「伍迪.艾倫」的影迷教科書
迄今拍了上百部電影的美國名導伍迪.艾倫,占據了多少老中青三代影迷的記憶,而年過八旬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用影像說故事,對世界嗤之以鼻。《對話伍迪艾倫》這本書記錄了他與記者艾瑞克.雷克斯長達卅八年的對談,兩人天南地北地繞著電影聊,透過大師的靈光片語,回想他電影中的種種,讓這本書可說是艾倫迷不可缺的教科書。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來上「國樂經典必修課」! 北市國向前輩致敬
當年,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彙整樂譜、創作樂曲、巡迴演出、改良樂器等方式,在台灣撒下國樂的種子,才有今日開花結果的蓬勃發展。飲水思源,為了向他們致敬,並且讓晚輩們了解他們是如何以為國樂奠基,臺北市立國樂團即將要開堂必修的音樂課,再現國樂前輩作曲家王正平、王沛綸、馬水龍、許常惠、莊本立、陳裕剛、董榕森、盧炎、鄭思森等人的經典作品如《陽明春曉》、《柳暗花明》、《南山玉笛》、《鑼鼓操》、《桃花姑娘》、《山地歌舞》等。 「課程內容」除了請瞿春泉指揮與臺北市立國樂團,以獨奏、小合奏、大合奏等方式表現外,更邀請在國樂界深耕多年的音樂學者林昱廷、蔡秉衡兩位老師搭配音樂,擔任兩場節目的主講人。特別優惠的是,單憑一張「上課證」就可以連上兩堂課。想聆聽國樂懷舊經典,絕對不能錯過這場,現已開放選課,要搶要快!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波西米亞人在台北
台北愛樂歌劇坊 重詮《藝術家的生涯》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為了提供舞台給台灣的表演者,擴張演出領域,從古典走到通俗、從人聲跨到交響樂團和劇場等,於二○○九年成立「台北愛樂歌劇坊」,由曾任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的邱君強擔任音樂總監,積極培育古典歌劇表演人才。不但推出「歌劇藝廊」至各美術館、博物館巡迴演出。自二○一五年起至今年一月,還有高達卅場的「甘泉藝文沙龍」系列音樂會,給國內年輕歌手有個磨練實力與嶄露頭角的平台。不僅如此,還以全本歌劇製作為目標,定期演出大型歌劇如《費加洛的婚禮》、《蝙蝠》、《法斯塔夫》、《喬凡尼先生》等。 二○一六年三月,台北愛樂歌劇坊將推出浦契尼三部歌劇傑作之一的《藝術家的生涯》La Bohme(又譯《波西米亞人》),劇情描述十九世紀巴黎年輕藝術家的窮苦生活,及他們之間愛情與友情的糾葛。在指揮邱君強與導演鍾欣志的帶領之下,將嘗試突破原劇框架,會帶給觀眾不同的詮釋。
-
跨國合作交流 圓桌舞蹈計畫期盼成亞太舞蹈小劇場
來自四地的編舞家,本週末齊聚一堂,共同為張婷婷獨立製作「2016圓桌舞蹈計畫──零時差」創作演出,以雙人舞呈現出風格迥異的原創實驗性作品,展現跨國合作交流成果。
-
改編演員親身故事 音樂劇《家.書》動人上演
刺點創作工坊原創音樂劇《家.書》,探討不同世代的養育觀念與社會環境,形塑出不同世代的女性樣貌。劇中情節如親人不幸殉職及罹患失智症,皆是演員與導演的親身經歷事件。
-
原舞者《Maataw.浮島》 反思資本產業衝擊當地傳統文化
原舞者即將登場的樂舞劇《Maataw.浮島》,眼光轉向代表海洋文化典範的蘭嶼,以「海洋」與「島嶼」的共生關係為核心命題逐步開展,探索身為海洋民族的美麗與哀愁。
-
《阿章師の拉哩歐》高雄與屏東熱鬧開唱
「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二○一六年初始,《阿章師の拉哩歐》將於高雄與屏東熱鬧開唱,繼續帶給民眾歡樂的氣氛,跟著音樂演唱搖擺呼喊。
-
結合後現代搖滾與皮影戲 《怪物》大變身
刺點創作工坊《怪物》將首次在台灣演出,除了張稜獨挑大梁,一人飾演十個角色,更加入後現代搖滾元素的現場即興配樂及皮影戲表演,帶給觀眾更豐富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
達康.come《塾話說得好》 挑戰觀眾笑點
果陀劇場定目劇「笑的極限運動─爆米花輕鬆劇場2.0版」系列,本週由漫才天團「達康.come」領軍的《塾話說得好》接棒,將職場生活的大小事創作成笑料,讓民眾盡情大笑。
-
網路超高人氣小提琴家羅曼.金 首度訪台演出
俄籍小提琴家羅曼.金,將在獨奏會上戴著六角稜鏡特製眼鏡,與伴奏朱爾.格魯詹一同帶來帕格尼尼作品及自創曲等,完美展現他不斷被譽為「帕格尼尼再世」的功力及迷人特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斷提問的當代舞蹈
什麼是舞蹈?一動也不動是舞蹈嗎?說話是舞蹈嗎?吃喝拉撒睡等日常行為是舞蹈嗎?沒有受過訓練的素人可以上台跳舞嗎?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不跳舞?身體跟自我、思想、社會、文化有什麼關係?當代舞蹈的發展,幾乎就是透過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重新質疑、拆解、定義了舞蹈的各種可能。特別是崛起於一九九○年代的新一波編舞家,他們以更激烈、極端的手段,挑戰傳統舞蹈的審美,消除藝術疆界的同時,也將舞蹈推向了未知的領域。 例如,二○○六年新舞風曾邀來傑宏.貝爾(Jrme Bel),成名作《傑宏.貝爾》讓四名全裸的舞者在微弱燈光中演出,只見他們在黑板上寫下名字、身高體重,擠壓肉體、扯弄皮膚,互相在身上用口紅作畫,最後,一男一女在舞台上吐口水、小便,接著用尿液洗掉黑板上的文字。這支完全顛覆外在的舞蹈技巧,接近行為藝術的舞作,引發了「是藝術、舞蹈還是惡搞」的議論,卻也進一步刺激觀眾思考「何謂舞蹈?」 非科班出身的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跟貝爾一樣,作品都在舞蹈與行為的交界。一九九八年發表的《自我未完成》中,他的身體從正常到異常,持續扭曲變形,變化出不同的詭異樣態,時而如有觸角的動物,時而如沒有頭的兩具軀幹。勒華的動作細節在潔白光亮如實驗室的光線下,一覽無遺,就像被放在顯微鏡下,用科學方法解剖、分析的生物。薩華以持續變動的身體樣貌,突破慣性的運動模式,扭轉我們對身體的既定解讀。 法國舞壇的當紅炸子雞波瑞斯.夏瑪茲(Boris Charmatz),亦是這波浪潮的代表人物。他擅長以空間、媒介、文本介入舞蹈,創作路徑多變,實驗不落俗套。二○○九年,夏瑪茲出任法國雷恩國家編舞中心總監,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不同於以往博物館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夏瑪茲的舞蹈博物館,讓觀者從「觀賞」到「參與」,鬆動舞蹈、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想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Alessandro Sciarroni),專注於開發不同領域的身體性,強調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運用現有的材料編寫,降低編舞家的涉入,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在新作《曙光》中,史楚羅尼找來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實踐了人人都可以跳舞的想法。 作品混融美術與身體的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
專欄 Columns
喜歡靜
所謂沉思,大概就是在生活裡、做工中,允許有一種自我開放存在,自我對話會發生;當我們向某一個對象說話的時候,我們的思緒跟表達,會受到對象的影響而形成某種限定,某種溝通的限定。但是當我們自己獨處在靜默中,那種自我對話之際在自己,不是自己,是自我挖掘,自我開發,自我回憶,自我尋找等等,所以就愈談愈深。
-
專欄 Columns
非跳不可
我和我的舞伴討論了這個神奇的事件,我們都了解當時我們的身體在一個既放鬆又有好支持的狀態下,進行了一個在結構及力學上很深入的動作,它的緩慢讓身體有機會調整自己,好的支撐建構出讓骨肉得以調整的空間,而放鬆讓每個大小骨骼與肌肉沒有多餘的負擔,然後一個不多不少的推力,把牽扯多方的鍊結拉開,就這樣神奇地,我在動作中得到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