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作曲家到音樂劇之王
誰是百老匯之王,從台灣音樂劇CD、DVD銷售排行榜上看來,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鐵定是台灣人心目中的天王。但這兩年,洛依‧韋伯的作品漸漸從百老匯下檔,新作未出,這位才氣洋溢但舉止行徑往往令導演、演員又跺腳又扼腕的霸氣天王還有機會風雲再起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下一輪的 洛伊‧韋伯王國盛世
普林斯掌舵造就《歌劇魅影》旋風 洛伊韋伯在劇壇有今日的地位,其實最該感謝兩位導演――百老匯傳奇天王哈洛德普林斯和出身莎劇的崔佛南恩(Trevor Nunn)。 當《萬世巨星》在倫敦與百老匯首演時,幾乎無「舞台美學」可言,全劇被堆砌成今古交錯的大型演唱會, 到了約十年後,《艾薇塔》的唱片大賣,洛伊韋伯及搭檔提姆‧萊斯(Tim Rice)決定將之搬上舞台,邀請普林斯為其掌舵,這才終於將洛伊韋伯的作品從譁眾取寵的熱門歌友會提升成有風格、有品味的「百老匯等級」作品。 兩人在約八年後再度合作,《歌劇魅影》在普林斯的統御下,以出色的場面調度和環境劇場的氛圍,遮掩了戲劇文學上的不足之處,使之一躍成為全球最賣錢的音樂劇,連今年(2004)美國共和黨為拉攏選票,黨中央還下令到百老匯「包場」,要讓恪守清教徒傳統美德的保守派黨員與家人共享極盡聲色之娛的《歌劇魅影》。 可惜在九○年代尾,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在美試演,普林斯與洛伊韋伯因歧見而分手,陣前換將的《微風》一劇並不成功,反而是下檔後重新製作的英國巡迴版較予人溫暖清新的感覺。 崔佛‧南恩出手,推疊《貓》劇奇觀 除了普林斯,洛伊韋伯另一位長期合作的對象則是出身皇家莎劇團的崔佛‧南恩。 或許與南恩長年在莎劇團體中的訓練有關,很多時候由他執導的音樂劇會因過分膠著於戲文,或陶醉於由舞蹈、佈景等堆砌起的視覺奇觀,而喪失焦點。近年由他執導的經典名劇如《窈窕淑女》、《奧克拉荷馬之戀》、《南太平洋》等,都有類似問題。然而他延襲自普林斯「電影剪接」式的場面調度手法,卻深深擄獲人心,特別是大量使用旋轉舞台、升降平台的效果,很得一般觀眾喜愛。 南恩與洛伊韋伯近年的作品,往往淪為大而無當的繡花枕頭,然而他們在八○年代全盛時期的合作,倒頗具看頭,尤其是《貓》劇――在兩人原先的構想裡,《貓》劇就像一場巨型的馬戲秀、賀歲秀(pantomime),沒有劇情,沒有主題,就只有滿台亂跑的貓,南恩
-
藝知平台
歎為觀止的劇場魔法
《歌劇魅影》出神入化的總體劇場效果,既滿足了挑剔成性的評論家胃口,更把全場觀眾把玩在手掌心,使人對整部作品欲拒還迎、又愛又恨──恨它的劇本、詞作與音樂沒有再深一層,把《歌劇魅影》無窮無盡的戲劇張力逼到極限;愛它的場面調度足以名垂青史。而負責整體場面調度的,正是百老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天王大導演哈洛.普林斯。
-
倫敦
足球、情人、北愛爾蘭獨立
安德魯.韋伯很大膽,居然干冒大不諱,選擇IRA這個極度敏感又危險的題材,不怕為自己惹來政治紛擾,或甚至引發恐怖分子的報復。但更多人認為韋伯很聰明,將北愛獨立與足球運動這兩個最熱門的大話題,結合在一起,在此劇中不幫任何人講話,批判國教徒的攻擊,同時也反批IRA(天主教徒)的冷酷與報復。
-
台前幕後
七字調的「歌劇魅影」
爲了要替個人演出的角色「開創不一樣的局面」,也爲了進行歌仔戲的創新,名小生唐美雲自組了「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將在三月中推出取材自西方經典《歌劇魅影》的創團作《梨園天神》,試圖同時吸引老戲迷與年輕觀衆的目光。
-
即將上場
紐約經典芭蕾舞團演出《歌劇魅影》
紐約經典芭蕾舞團由蘿莉塔山謬葛(Lolita San Miguel)於一九七八年一手創立,蘿莉塔爲芭蕾舞者,曾於大都會芭蕾舞團擔任首席獨舞者達十年之久,之後除於紐約及長島大學等任敎外,並開始著手進行成立屬於自己的芭蕾舞團,即現今的紐約經典芭蕾舞團。 該團此次來台將帶來觀衆熟悉且喜愛的全碼芭蕾舞劇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原作者爲賈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由艾柏特曼德兹 (Alberto Mendez)編舞,音樂設計爲費南茲利斯特(Franz Liszt)、雷蒙托雷斯(Raymond Torres),藝 術指導則爲蘿莉塔山謬葛(Lolita San Miguel)。
-
藝術之旅
掌握風向的鼻子 歌舞劇在維也納
世紀初,《風流寡婦》將維也納輕歌劇輸向百老滙;八〇年代,《貓》帶領百老滙歌舞劇進駐維也納。這兩種原是同根生的表演型態,極其稱職的在歐、美大陸雙向落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