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掌舵造就《歌劇魅影》旋風
洛伊•韋伯在劇壇有今日的地位,其實最該感謝兩位導演――百老匯傳奇天王哈洛德•普林斯和出身莎劇的崔佛•南恩(Trevor Nunn)。
當《萬世巨星》在倫敦與百老匯首演時,幾乎無「舞台美學」可言,全劇被堆砌成今古交錯的大型演唱會,
到了約十年後,《艾薇塔》的唱片大賣,洛伊•韋伯及搭檔提姆‧萊斯(Tim Rice)決定將之搬上舞台,邀請普林斯為其掌舵,這才終於將洛伊•韋伯的作品從譁眾取寵的熱門歌友會提升成有風格、有品味的「百老匯等級」作品。
兩人在約八年後再度合作,《歌劇魅影》在普林斯的統御下,以出色的場面調度和環境劇場的氛圍,遮掩了戲劇文學上的不足之處,使之一躍成為全球最賣錢的音樂劇,連今年(2004)美國共和黨為拉攏選票,黨中央還下令到百老匯「包場」,要讓恪守清教徒傳統美德的保守派黨員與家人共享極盡聲色之娛的《歌劇魅影》。
可惜在九○年代尾,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在美試演,普林斯與洛伊•韋伯因歧見而分手,陣前換將的《微風》一劇並不成功,反而是下檔後重新製作的英國巡迴版較予人溫暖清新的感覺。
崔佛‧南恩出手,推疊《貓》劇奇觀
除了普林斯,洛伊•韋伯另一位長期合作的對象則是出身皇家莎劇團的崔佛‧南恩。
或許與南恩長年在莎劇團體中的訓練有關,很多時候由他執導的音樂劇會因過分膠著於戲文,或陶醉於由舞蹈、佈景等堆砌起的視覺奇觀,而喪失焦點。近年由他執導的經典名劇如《窈窕淑女》、《奧克拉荷馬之戀》、《南太平洋》等,都有類似問題。然而他延襲自普林斯「電影剪接」式的場面調度手法,卻深深擄獲人心,特別是大量使用旋轉舞台、升降平台的效果,很得一般觀眾喜愛。
南恩與洛伊•韋伯近年的作品,往往淪為大而無當的繡花枕頭,然而他們在八○年代全盛時期的合作,倒頗具看頭,尤其是《貓》劇――在兩人原先的構想裡,《貓》劇就像一場巨型的馬戲秀、賀歲秀(pantomime),沒有劇情,沒有主題,就只有滿台亂跑的貓,南恩想藉此激起場上觀眾的赤子童心。然而他並未因此讓《貓》成為鬆垮垮的奇觀拼盤,在《貓》劇第二幕,劇場老貓葛斯和芳華不再的Grizabella成為重心,拉出這條「追懷舊日種種美好」的主線,使《貓》有了宛如白先勇《台北人》的深度,葛斯和Grizabella就彷彿貓群裡的玉觀音金兆麗和錢夫人藍田玉,追懷著往昔的繁華盛景,看著人聚人散,春去春來。
戲迷殷殷期盼新作,可是洛伊•韋伯很忙…
從《萬世巨星》到《艾薇塔》,從《貓》到《微風輕哨》,洛伊•韋伯的創作王國明顯已經喪失他在搖滾年代所展現的開創性,取而代之的是劇場大亨維繫版圖的守成之作。
這位流行歌劇巨擘最新作品《白衣女郎》Woman in White將在今年夏末秋初於倫敦上演,而在百老匯的地盤上,除了成績不佳的《孟買夢》,已經三年餘未見洛伊•韋伯的新作。他的下部百老匯作品何時問世?分散世界各地的洛伊•韋伯迷紛紛在網路聊天室熱鬧提問,很可惜,我們並不曉得確切的答案。因為洛伊•韋伯在《白衣》上檔之後,除了要費神監督《歌劇魅影》電影版的後製工作,還得分心將他最鍾愛的《真善美》重新推上倫敦。至於這次新版製作中是否會有雪雲撩繞的阿爾卑斯群峰,或者拔地擎天的華麗天主堂,值得劇迷期待。
PAR名詞解碼室
佛德烈克‧羅威與搭檔亞倫‧勒奈(Alan J. Lerner)因緣巧合地成為英國自六○年代中期以降流行音樂劇(也有人稱為流行歌劇或搖滾歌劇)的靈感泉源,他們合作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廣受喜愛。而兩人早期作品《南海天堂》Brigadoon插曲〈Come to Me, Bend to Me〉主旋律則被洛伊•韋伯虔誠地襲用於《歌劇魅影》劇中男主角的獨唱〈Music of the Night〉。
韋伯重要作品一覽
1971《萬世巨星》
1976《艾薇塔》
1981《貓》
1984《星光列車》
1986《歌劇魅影》
1991《日落大道》
2004《白衣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