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家
-
焦點專題 Focus
我的日常與歌劇的距離
帶著沉重的假髮與厚重的衣服,歌劇的表演者動輒「重裝」上陣,彷彿與日常隔了一堵牆。然而,實際走近聲樂家的生活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認識歌劇,發現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藝術,竟似成為了寫意的鄉土劇、脫俗的八點檔?本次專訪3位台灣各具代表性的聲樂家,帶領讀者,走近一步,探索歌劇的魅力。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女高音
林玲慧 生活中用盡全力,讓台上看來毫不費力
論及台灣的女高音,林玲慧絕對是其中佼佼者。訪問現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暨系主任的她,原以為聲樂這個主題在她口中會充滿各種拗口的學術名詞,沒想到其實她重複最多的詞是「生活」,次之則是「愛」。林玲慧說:「我一天最多只排3個指導學生,3個教完我嗓子就啞了。」實在是沒辦法呀,她也經常提醒自己要冷靜、平靜地指導學生,可是:「我克制不住!曲子呈現出來的張力就是這樣,我怎麼可能平平淡淡地說明,就要學生了解呢?」在義大利生活超過13年,返台後的她身體裡仍飽含當地熱情的靈魂與活力,並將同樣熱切的愛與心意持續灌注在歌唱之上。 你吃過夠多的spaghetti了嗎? 歌劇源於生活,而生活離不開語言。林玲慧當初為了讀懂多數歌劇的語言,因此動身前往義大利唸書。 「剛到義大利的時候,一開始真的覺得蠻累的。」多年前,林玲慧前往向歌劇大國義大利取經,她腦中塞滿各種技巧知識,希望能夠面面俱到地磨練自己的細節,連語言學習都做足準備,卻不知第一時間衝擊她的是當地人生活的熱度。 她舉例:「早上7點,我到咖啡廳點杯飲料,店員就會充滿精神又朝氣地問你『今天想喝點什麼呢?』」林玲慧模擬當地人說話的樣子,身手並進,眼神炯炯發光,對比她平淡的詢問,簡直像是白晝與黑夜的區別。 「可是我後來發現,要唱好歌劇應該是從認識他們的生活開始,否則光是把語言學好,那也只是學到了毛皮。」林玲慧說。 所謂生活者,是真正浸泡在日常之中。因此林玲慧也喜歡提她老師朱苔麗說的話:「她告訴我,你沒有吃夠幾年的spaghetti ,你是唱不出來像樣的義大利歌劇。」小事從食物的選擇,大事則如情感的自由展現,原先只想趕快取得文憑、練好技巧的林玲慧,因此一口氣待了十多年。靈魂有半邊都浸泡在義大利的生活之中,幾乎要就要成為當地人了。 總而言之,讓自己一再「成為」另一種人的方式,而非「扮演」,而是好好生活。這樣的觀念,也是林玲慧日後一再提醒自己的初衷。 歌劇畢竟是生活,看似高大上,實際上「我覺得很像是台灣的八點檔啊,《瑪儂.雷斯考》丟個手帕想要心上人注意到他、《蝴蝶夫人》痛苦於心愛的人離開她,類似的情節我們也在電視上看過吧?」林玲慧一邊說著,笑得大大咧咧,解釋:「我不覺得這樣的形容
-
焦點專題 Focus 女高音
林慈音 歌劇就像鄉土劇,人生海海放輕鬆
林慈音在過去幾次的受訪中都曾提過,是專五那年的一場車禍,才讓她開始努力在聲樂領域上用功,不僅後來負笈英國皇家音樂院取得特優演唱文憑,也活躍在國內外的歌劇、神劇和藝術歌曲等演唱領域。劫後餘生,才有了現在的女高音林慈音。 鬼門關前走一遭,才決定好好努力學聲樂 起初,林慈音只是喜歡唱歌。 因為母親是鋼琴老師,加上父親在教會擔任牧師,林慈音從小就學習鋼琴、加入唱詩班,音樂一直是日常裡的陪伴。她記不清是國小的哪一年,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男孩用聲樂唱了〈西風的話〉,拿下歌唱比賽冠軍,她聽了好喜歡,也想要學著這樣唱歌,於是母親帶著她參加台北基督教兒童合唱團的考試,林慈音用同樣一首〈西風的話〉順利成為團員,這是她跟聲樂最早的接觸。 國中就讀金華女中,林慈音被挑進校內有多年傳統的合唱班,在學期間參加台北市舉辦的愛國歌曲比賽和中國民歌比賽,沒想到拿下雙冠王,她還有些不好意思,「班上很多同學都有報名啊,我還唱贏從小就是音樂班的人。」也是因為這次的表現,學校老師建議林慈音報考音樂班,她才開始認真學習樂理和聲樂,「其實我的數理很差,音樂班只考國文、英文和術科,後來我考上中正高中第一屆音樂班,和當時還沒有改制成臺藝大的國立藝專。」最後林慈音選了國立藝專,她邊笑邊說:「如果念高中,3年後又要考大學,念五專的話,可以晚一點再面對考試。」 她說自己以前實在不愛念書,藝專5年雖然都在學聲樂,但多半是走一步算一步,甚至還沒有確定是否要以聲樂家為業,直到專五那年與同學開車出遊發生車禍,8個人走了4個,她當然也受了重傷,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發現原來生命是這麼脆弱,決定要更加努力,在藝專畢業後又負笈英國學習聲樂。
-
焦點專題 Focus 男高音
林健吉 唱歌的人,在咖啡裡找到靜心時刻
林健吉在個人臉書上的簡介是這麼寫著的:「專心演唱的人!落腳高雄,在靠海的山坡傳授美聲唱法,感恩擁有的福份。」其實他從小就在類似環境成長,是花蓮吉安那荳蘭部落的阿美族,這裡也是有山有海的;只是他偶爾會吐槽以前在東部的資訊接收不那麼好,本來國中時想考五專的音樂系,結果得知報考訊息已經來不及準備,幸好高中沒有再錯過機會,考上東海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才有了現在的男高音林健吉。 舞台有邊際,但表演無界線 一開始,林健吉就是以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的方式通過東海入學考試,他說那時考什麼就學什麼,所以大學四年一直維持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的身分。「其實我的聲樂入學成績蠻高分的,面試老師就鼓勵我多朝聲樂發展。」林健吉對唱歌本就有興趣,聲樂該上的課、該做的演出,他參與的不比其他主修聲樂的同學少,幾乎是把聲樂從副修念成主修。 後來他繼續攻讀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在校期間參與多項聲樂比賽屢獲佳績,也有機會參與國家音樂廳主辦的歌劇演出,之後在德國聲樂教練Rainhard Linden的賞識下,推薦他考入德國基爾歌劇院。赴德一年,他就以男主角身分登上德國基爾歌劇院的舞台,飾演羅西尼作品《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裡的抒情男高音角色林德羅,這角色以難唱出名,需要高超的花腔技巧,演出結束後,《基爾日報》在報導中描寫林健吉輕巧靈活的唱腔和華麗閃耀的頭聲共鳴,還以「演唱羅西尼作品的不二人選」來稱呼他。 對於外界盛讚,林健吉謙虛收下,但在德國那段旅外時光裡,同樣還有著辛苦卻又感謝的滿滿收穫。 「跟當時台灣業界的差別之一,是幾乎一天8小時都在劇院排練,準備時間相當地長。」林健吉記得,光是在海頓的歌劇《無人島》裡,一段他喃喃自語、同時要望向觀眾的眼神,就被導演磨到筋疲力盡。 那幾乎是場長期抗戰,每天排到這一段,就要為了這個眼神花上一兩個小時。但也因為時間充裕,林健吉可以跟導演停下來好好討論,為什麼在場上覺得尷尬?那眼神是要注視在一個位子還是要掃視全場?眼神又要投射到多遠? 一次次的排練、討論,然後再反覆,林健吉忽然懂了,舞台雖然有範圍,但表演卻沒有界線,要想著把全身的歌聲、情緒、能量,都盡可能地往遠處丟出去,「在那之後,我再也不會替自己設下舞台結界,不管唱
-
企畫特輯 Special
弓弦之間— 探問土地與人的文化底蘊
人是文化的載體,人之所以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又取決於什麼地形、氣候、土壤養育出什麼樣的人。因此,人因地理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文化也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音樂當然也在這個邏輯當中。透過這樣的思維,NCO在南藝大教授歐光勳的策劃下,推出「音樂地圖裡的胡琴世界」音樂會,試圖透過地圖的解析,聆聽各地的特色胡琴樂器與樂曲,進而探問琴音背後的人文底蘊。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傳播專業到聲樂舞台
廖英君 人如其聲的甜美女高音
有樂評家說,廖英君天生就屬於舞台,當她一站上舞台,就如珍珠般綻放耀眼的光芒;更有樂評家說,廖英君的歌聲散發著與生俱來自信卻柔美的個人風格。這位近期崛起的女高音,聲音與外表一樣甜美亮麗,出身藝術之家卻非音樂科班的她說:「歌唱,是我人生最大的夢想!」所以從台大經濟系、康乃爾大學傳播碩士,一跳跳到羅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就是為了打造自己的歌唱之路,她更期待自己成為「台灣的莎拉.布萊曼」。
-
音樂
音樂新訊
聆賞義大利的優雅弦音 威尼斯弦樂四重奏來台演出「義大利之夜」 四位來自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傑出弦樂家,因為對歐洲音樂高度熱愛,就讀於威尼斯音樂院時,即合組「威尼斯弦樂四重奏」,成軍至今已超過十餘年。獨具的舞台魅力、完美協調性、情感豐富的樂音,及擅長以創新的方式詮釋古典音樂,令他們一再受到世界各地樂迷的歡呼與肯定,成為現今國際樂壇上最受歡迎的四重奏之一。 義大利各大音樂節中都曾有威尼斯弦樂四重奏的身影,巡迴演出更是橫跨歐、亞、美、非等洲。至今已錄製過多家古典獨立唱片的經典專輯,其中在Dynamic發行的專輯,還曾創下古典唱片銷售第一及長紅的紀錄。此次受邀來台,將帶來經典的義大利作曲家作品,包括:玻凱利尼《A大調第六號弦樂四重奏,作品八》、巴濟尼《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威爾第《e小調弦樂四重奏》,以及廣受聽眾喜愛的改編曲──彼得‧海德瑞希《生日快樂弦樂四重奏變奏版》,別出心裁的曲目,相當令人期待。 走出跨界創意! 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再度訪台 在古典樂壇已佔有一片天的約夏.貝爾,飄逸金髮下的清秀五官是多數樂迷心中「音樂偶像」的典型,不過三十歲之後的他,卻亟欲突破世人對他「帥哥提琴家」、「青年提琴家」的刻板印象,一如他的前輩馬友友,他想要創造出更多的音樂可能性與驚奇。 於是約夏.貝爾用琴聲代替歌聲,深情奏出蓋西文著名的歌劇《乞丐與蕩婦》,結合影像與電影,以魔鬼般的技巧演奏出目眩神迷《紅色小提琴》的宿命輪迴;換下燕尾服,穿起率性的牛仔褲,讓手中的琴弓熱情飛舞出「非常民歌」的美國藍調,約夏.貝爾每每在音樂上的創意,都帶給世界樂迷再一次的驚奇與喜悅。 暌違四年之後,約夏.貝爾再次來台,曲目包括:舒伯特《G小調小提琴小奏鳴曲》、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拉威爾《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柴可夫斯基《憂鬱小夜曲》,及薩拉沙泰《序曲》與《塔朗泰拉舞曲》。 無瑕美聲,抒情展現 女高音芭芭拉‧邦妮獨唱會</stro
-
音樂
黑姑娘的玻璃鞋
不是標新立異,我誠心想為芭托辯護。名無倖至,芭托絕非一無是處。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討論一下聽眾的心理,批評的尺度,還有「芭托現象」。
-
聲樂對談
可以唱一輩子的歌聲
一九九八冬夜,劉塞雲、李晉瑋首次在台北會面,從敎學、發聲法,一路談至樂評、文化環境、兩岸作曲家之觀察。全程四小時,席間有憂慮、讚歎;也有幽默、低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