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靖惇

相關文章 12 篇
  • 黃柔閩
    戲劇 7位演員的獨角戲

    愛與孤寂 《SOLO 鏈結反應》刻劃疫情的痕跡

    COVID-19疫情至今不歇,台灣約莫在2021年中影響各行業最為劇烈,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被迫改變生活型態,有更多時刻必須與自己獨處。於是,身為劇場創作者的李明哲,認為這段獨處的時間是我們被迫和自己對話的過程,生理與心理狀態都會產生很多變化,「如何轉化為劇場的語言」讓他開始思考這次的獨角戲創作。原本,他打算發展自己的獨角戲;因緣際會下,轉為創作統籌,最終找到7位演員王靖惇、林子恆、梅若穎、陳以恩、黃柔閩、廖原慶與鄧九雲,發展出7部獨角戲,並以《SOLO 鏈結反應》鏈結、然後製造另種化學效應。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2
  • 創作者在劇中經營出父愛的溫情,以及「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與悲傷,不免也溢出了名為「父愛」的沉重。
    戲劇

    水族箱內/外的家的想像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文字|林立雄、黎家齊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人說 存在不存在的當下

    似乎很久沒有這樣好好重新思考,究竟為何要書寫?又為何要閱讀?當世界因為疫情險峻而愈發稀薄,似乎閱讀他人的經驗,變成了讓世界再次立體真實的手段之一。閱讀了幾本可以重新引發閱讀思考的書:泰瑞.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羅伯.麥基《故事的解剖》、紀蔚然《現代劇場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法蘭克.豪瑟與羅素.萊克的《導演筆記:導演椅上學到的130堂課》,還有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在他人的腦中旅行,可能要到未知的某一天才會知道這趟已屬於過去的旅行,會如何構成未來的未來。

    文字|王靖惇、ilingdraw 謝㦤翎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新點子實驗場劇作選摘 《如此美好》

    人物 父親 男子 樂手 場景 舞台上有一個大型壓克力水箱,水箱內有一張氣墊床、一張矮桌、一個洗手台數個矮書櫃跟一個馬桶。右下舞台是候機室,水箱後是一個像陽台的高台,散落擺著幾盆枯萎的盆栽。左下舞台會隨著父親的台詞,而轉化為不同空間。

    文字|王靖惇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王靖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相思成災,一個父親的寂寞 訪《如此美好》王靖惇

    故事從在候機室等待的父親開始⋯⋯ 一趟父親盼望已久的父子之旅,但兒子卻遲遲沒有現身⋯⋯這是一個絕口不說寂寞的父親,與寂寞彼此陪伴的故事。當身體傾頹衰敗,當時間成為人生旅程最後的朋友,當生命繁華落盡之時,如何才能放下執念,優雅下台?

    文字|張雅淳、林科呈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寶島一村》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台灣創作者如何在劇場談「家」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文字|許正平、林鑠齊、林韶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2923》排練現場。
    戲劇 故事工廠X夢田文創「致親愛的孤獨者」

    四齣小戲 窺見現代社會的多種孤獨

    十二月推出的「致親愛的孤獨者」劇展,以人類共有所感的「孤獨」為題,推出《2923》、《你必須醒來》、《花兒》、《#越想越不對勁》四齣小戲,由范瑞君、王靖惇、梁允睿、黃彥霖等人擔綱編導,探討各種人生境況下的孤獨處境與孤獨中的自我凝視。

    文字|陶維均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梁允睿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編導演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梁允睿 紅著臉作戲 在創作中找出口

    梁允睿一直都喜歡紅色,以「紅潮」作為團名,取的是漲紅了臉的意象。「一輩子,都要為自己愛的事情臉紅一次。」創作總源於「一觸即發」,媽媽寄來的麻油雞飯蒸熱時的滿室香氣演變出《美味型男》、瘖啞人士的手語日常對話延伸出《啞狗男人》,這回碰上了瑪莉也是如此,點著了線頭便一路往下竄,他一邊研究、寫本,一邊抱著吉他哼唱、歌曲一首首地生,織就了《瑪莉皇后的禮服》。

    文字|洪瑞薇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病號》探究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圖中演員為李明哲。
    戲劇 動見体劇團《病號》

    多重帳號之後 「你」又是誰?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文字|陶維均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在未知中探索「家」的可能性。
    戲劇

    王靖惇《想像的孩子》 在禁忌框架下尋求「家」的未來式

    繼《屋簷下》和《台北詩人》之後,編導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來到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但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

    文字|廖俊逞、動見体劇團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藉由《台北詩人》一劇,編導王靖惇探索親叔叔王添源的創作生命。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動見体劇團《台北詩人》

    走入詩人生命 追索創作源頭

    生命走到盡頭的詩人,躺在病床上,重溫過往重要時刻。那是荷花盛放的夏天,青春騷動的七○年代,他遇見了十七歲的自己。他幾乎忘記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他是怎麼開始寫詩?怎麼開始喜歡上一個人?又怎麼開始學不會愛又學會不愛?漸漸地,他愈來愈不認得自己了。他想,如果這一切不曾發生;如果,他不曾是一個詩人? 動見体劇團新作《台北詩人》,編導王靖惇從自己的親叔叔、台灣現代詩人王添源生前寫下的詩集和日記取材,以戲謔而犀利的黑色喜劇風格,書寫詩人在最艱難的臥病長日中,如何重回青澀年代,面對家族流亡的傷痕,或是愛情的初始,以帶著微笑的距離完美告別,找回生命落幕前的心靈平靜。 編導王靖惇表示,王添源生前未出版的詩集《一本沒有ISBN的詩集》,正是詩人一生的對照,永遠尋覓不到一個被接納、可以安心著根的所在,仿若是他流離一生的結語。雖然詩作中題材廣袤,亦多社會批判,但他更真切感受到,詩人在文字中,不斷尋找著「家」的形象、一個情感的永恆安身之處。王添源之於詩、王靖惇之於劇場之間,存在著由血緣串起的對照呼應,詩人在失去生命後,遺留詩作為線索,《台北詩人》試圖藉此拼湊、尋找家族歷史中,那塊永恆失落的拼圖,同時探問,生命與創作的關係和距離。(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屋簷下》在日常生活題材中,注入詩意魔幻,透過疏離的觀點,揭開人性的隱晦。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動見体劇團《屋簷下》

    荒謬筆法,書寫家庭的崩毀

    屋簷,象徵著家庭的庇佑及保護;屋簷下,表面和樂無事的家庭場景,說不出口的秘密,卻潛伏在一家人之間。當屋簷的遮蔭消失之後,秘密被揭穿,會造成甚麼樣的衝擊?家人毫不保留的愛,又會造成任何傷害?動見体劇團新作《屋簷下》,由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王靖惇編導,劇中藉由因大水沖刷,而失去「屋簷」庇護的一家人,在狹小的空間、隔音極差的組合屋當中,傾聽彼此的慾望和秘密,最終發現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真實面貌,影射現代家庭結構的崩毀。 全劇在日常生活題材中,注入詩意魔幻,透過疏離的觀點,揭開人性的隱晦,「水」的意象貫穿,更帶來隱然的對比與多重象徵。在悲哀的家庭氛圍中,犀利、荒謬又不失殘酷力道的語言,大膽直接的對話與動作,節奏轉折明快的情境,形成創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不同世代間的語言運用,顯露出編劇對於語言的細膩觀察,例如運用河洛語節奏感強烈又力道十足的特點,塑造母親的形象,呈現台灣本土傳統女性的堅強性格;而年輕一代的語言匱乏無力,也突出新世代缺乏核心價值的焦慮,對比兩代間價值認同的差異與衝突。

    文字|廖俊逞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