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在未知中探索「家」的可能性。(動見体劇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靖惇《想像的孩子》

在禁忌框架下尋求「家」的未來式

繼《屋簷下》和《台北詩人》之後,編導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來到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但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

繼《屋簷下》和《台北詩人》之後,編導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來到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但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

動見体劇團《想像的孩子》

9/24~26  19:30   9/26~27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3011314

在多元成家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反對與支持兩派人馬不見交集之際,動見体劇團編導王靖惇跳脫現行家庭結構的制約,在新作《想像的孩子》中,提出他對家的想像藍圖。王靖惇說,相較於前兩部與家庭有關的作品《屋簷下》和《台北詩人》,《想像的孩子》作為「家庭三部曲」最終章,將時間指向未來,大膽揣度下一代家庭的轉變,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在未知中探索「家」的可能性。

「想像的孩子」具象化  為自己發聲

《想像的孩子》情節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王靖惇將眾人的潛意識具體化為孩子一角,並以卅歲的樣貌詮釋,躍然於場上與眾人對談,為自己發聲。全劇時空層次繁複,不僅過去和未來的場景並置,更穿越了記憶、潛意識與想像。

王靖惇表示,劇本創作時遭遇的挑戰在於,情節牽涉的議題,現今台灣社會都尚難有定論,而將時間拉到後多元成家時期後,問題更顯艱澀難解,例如當同性婚姻已經合法,但若想生下同時具有兩人血緣的小孩該如何執行?離婚後的夫妻可以登記為家人,要如何面對新型態的兩人關係?單身的女性不能夠人工受孕或是接受捐精,若想懷孕生子還有什麼其他的途徑?突破了倫理道德的禁忌框架,又如何在人性情感價值中取得平衡?

「家」非永恆  是不斷變化的

「在三部曲之前,認為家是永恆,不論時間如何改變、不管流浪到哪裡去闖蕩,家會一直都在。但在實際走進社會後,認清了沒有事情會永恆不變的。隨著年紀、交往的對象甚至工作的地點,都會讓『家』在心中不斷變化,過去的可能會消失,未來會來但期望的家不一定會來。」王靖惇說,「家庭三部曲」分別書寫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家庭樣貌,以及他們所遇見的困境。

《想像的孩子》由姚坤君、朱宏章、王詩淳、梁允睿、洪健藏、高華麗主演,不同於前兩部曲較含蓄、壓抑的時代氛圍,《想像的孩子》設定在距今五到十年的未來,表演風格上,也讓演員更直接、奔放,以貼近劇本荒謬瘋狂的假想,塑造出近未來極端、遊走在神經崩潰邊緣的時代氛圍。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