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國樂團
-
舞蹈 舞蹈空間《風云》 楊銘隆又展「東風」
霸王別姬後 舞出歷史外的新選擇
睽違六年後,編舞家楊銘隆與舞蹈空間舞團的「東風系列」再度出手,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以「霸王別姬」故事為主題的新作《風云》。除了有北市國樂師與舞者的即興互動,還在原有的故事結局外,另外發展出楚霸王和虞姬的不同結局。
-
音樂新訊
三位鋼琴大師 展現「88鍵的國樂新天地」
近年來一直以和西洋樂器合作、並藉此將國樂推展至國際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繼小提琴、長笛、薩克斯風、長號及和打擊之後,即將再以鋼琴這個構造最複雜、和聲最豐富的樂器聯手,再度突破傳統音樂既有的限制。 從《黃河》鋼琴協奏曲之後,殷承宗一直就是本曲詮釋的最佳代表。五十年來,這首具有道地中國內涵的樂曲不但膾炙人口,也常常改變型態,與國樂團做協奏演出。然而,兩者的合作僅限於此嗎?那可不一定!這次的演出除了殷承宗外,北市國更邀請了台灣的驕傲陳必先擔任主奏,首演中國作曲家梁雷給鋼琴與大編制國樂團的作品《記憶的弦動》。擅長以現代技巧及精神賦予作品新生命、並且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她,自是觀眾最大的期待。此外一九七五年法國隆提博大賽冠軍的俄國鋼琴家魯迪(Mikhail Rudy)也特別應邀在這場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位鋼琴家、三首協奏曲,將帶領觀眾聽見鋼琴與國樂共同開拓的國樂新天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北市國「88鍵的國樂新天地」音樂會
在四月份的節目表上,出現了一個少見組合的新鮮選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三位鋼琴巨匠,包括了陳必先、殷承宗、與米卡魯迪,共同帶來融和東西新舊 文化的精采曲目。《黃河鋼琴協奏曲》首演者殷承宗、米卡魯迪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出肯定是精采可期,然而其中讓筆者最感興奮的是:陳 必先老師又要挑戰新曲目了! 在新人輩出的當今樂壇,暴紅的新銳音樂家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禁得起時間巨輪考驗依然在樂壇屹立不搖的人,那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值得令人好好研究學習。 台 灣首位以資優天才身分出國留學的陳必先老師,曾在某大師班的場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staccato(編按:斷奏)是用彈出來的?或是用聽出來的 呢?」這種思維邏輯充分展現她在面對音樂的堅持:嚴謹的態度和無懈可擊細膩的追尋;同時,她一路走來累積的成就令人欽佩,縱使盛名遠播,但她仍不斷挑戰自 我極限,持續演出許多當代的全新創作,這種精神與風範,每每總讓渺小的自己在台下感到猶如醍醐灌頂的震撼與感動。 寫到這裡筆者已是迫不及待,帶著歸零放空的心,期待陳必先老師的演出。
-
焦點專題 Focus
這廂鐃鈸絲竹 那廂舞動酷炫
現代舞創作人很少聽國樂,甚至於從來沒有接觸,如果編舞者願意運用點戲曲或南管的素材,那也是極少數。十歲的雲門舞集2,八月要與三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起在舞台上跳出一個新「Tone」當國樂演奏員躍出樂池上舞台,國樂遇上西方現代舞,一幕幕由視覺暫留串連而成的酷炫影像,將讓觀眾視覺《跳Tone!》。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
鍾耀光 讓台灣國樂與世界接軌
對於國樂要衝出台灣這個地域的限制,鍾耀光認為除了中西交流之外,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國樂團與世界的音樂來接軌。應該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將「國樂」的定義拓寬為「所有國家的國樂」,而不是將國樂「西化、洋化」、或者「洋為中用」、「中西並用」,在二十一世紀裡要談論的是跨種族、跨文化的觀念。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風采」—郭耿維與臺北市立國樂團
推薦這場節目的原因,是曲目的特殊,以及從它可以觀察民族管絃樂界的蛻變。台灣幾個民樂團近年的觀念和體質在默默質變,但由於時空特性,發展就算不是停滯,也是欠缺頭緒的。依我個人觀察,一些中、小型團體由於包袱小,往往容易取得體質改變或跨界演出的方式,而大型團體則茲事體大,往往應變遲緩。實驗化,往往讓小眾變得更小;通俗化,又使樂團形象下降。如何從「中道」殺出?走出自己的路?是個問題。 這次演出曲目的特點,在於引進香港經驗。香港中樂團在曲目的創新與推廣方面,成績有目共睹,在華人民樂界顯得特別亮眼。作曲群有一種隱然成形的共同精神,那就是發掘民樂團既成特性和優點,試圖發揚光大。這種做法和移植西洋觀念、或是投合大眾口味都不一樣。陳能濟的《夢蝶》、羅永暉《風采》便是其中代表作。另外如鍾耀光薩克斯風協奏曲、盧亮輝《冬》,也巧合地都有港系音樂家的背景。民樂團若干必要的民族背景,使現代中國音樂的創作,固守某個不被西方潮流侵犯的領域。青年指揮家郭耿維出身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中國笛,但進入輔大主修指揮,成為東西雙修全才。這也顯示,在老幹新枝的現代,「國樂」、「西樂」的界限將更模糊,發展遲早合流。不論就曲目分量和精神而言,台北市國這場演出都堪稱近期最重要的現代民樂節目,值得注意。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