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宗
-
戲劇 從小說到劇場的《鬼地方》
結合民俗與當代馬戲 探問:永靖為什麼是一個鬼地方?
旅德台灣作家陳思宏寫了15萬字的小說講述永靖這個「鬼地方」,阮劇團則將陳思宏的15萬字原文解構再拼貼,在劇場舞台上用100分鐘來回答「永靖為什麼是鬼地方」這個命題,結合充滿地方色彩的當代馬戲和現場音樂,引領觀眾一起經歷這場跨越異鄉與原鄉、探詢身分認同的旅程,觀看角色如何揭示層層疊疊的家族記憶和歷史爭議。
-
戲劇 歡愉狂喜下的悲觀主義
從《悲傷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馬戲美學
不使用動物作為馬戲演出的元素是當代馬戲(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點,而從傳統的技藝與方法,再透過跨界融合,找尋馬戲與當代社會、個人、地方乃至於政治連結,並探索各種可能性,是許多台灣馬戲創作團隊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馬戲」進到台灣後,應如何找到應有位置?又或者,我們該問「當代馬戲」所指為何?或者,該是如何樣貌?
-
跨界對談 林正宗X林宜瑾
從地方民俗提取創作的身體
馬戲導演林正宗的台味馬戲《手路》在3月底木柵忠順廟前剛轟轟烈烈落幕,編舞家林宜瑾接續在4月底返鄉於雲林西螺福興宮廣場演出《吃土》。兩人是「松菸Lab新主藝」計畫前後屆的學姊弟,認識已久,儘管分據馬戲、舞蹈的創作領域,然而活用身體、轉譯傳統的創作脈絡與成果都是有目共睹。我們邀請兩位創作者分享走入廟埕、傳統文化田野的心路歷程,看原生文化如何回應他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層層翻轉他們在體制規訓中的世界觀。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