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地方》前製演出。(顏睦軒 攝 阮劇團 提供)
戲劇 從小說到劇場的《鬼地方》

結合民俗與當代馬戲 探問:永靖為什麼是一個鬼地方?

阮劇團《鬼地方》

2024彰化劇場藝術節-NEXT劇場

2024/10/19~20  14:30

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旅德台灣作家陳思宏寫了15萬字的小說講述永靖這個「鬼地方」,阮劇團則將陳思宏的15萬字原文解構再拼貼,在劇場舞台上用100分鐘來回答「永靖為什麼是鬼地方」這個命題,結合充滿地方色彩的當代馬戲和現場音樂,引領觀眾一起經歷這場跨越異鄉與原鄉、探詢身分認同的旅程,觀看角色如何揭示層層疊疊的家族記憶和歷史爭議。

《鬼地方》前製演出。(顏睦軒 攝 阮劇團 提供)

融合民俗技藝的當代馬戲呈現

《鬼地方》小說原著在國際文壇引起廣泛關注,作家陳思宏以故鄉彰化永靖為書寫背景的半自傳體家族故事,以荒誕情節深刻描繪舊時代小鎮文化,反映台灣的歷史變革。故事描述主角陳天宏因殺人案服刑期滿後從德國柏林回到故鄉,面對家族中的情感糾葛。《紐約時報》評論《鬼地方》內容飽滿豐富,「就像一個滿到不行的文學行李箱」,各種元素緊密貼近,「有如長途旅行後待洗的衣物;稍微打開箱子,髒衣服就會溢出來」。(註1)

阮劇團副藝術總監吳明倫分享製作發展的過程。她和陳思宏是舊識,小說剛出版讀完之後就覺得作品的「氣味」和阮劇團風格相投,於是在版權上先和鏡文學和作家取得共識與授權之後,在2020年透過「生態池試演計畫」找來編劇林孟寰和導演林正宗創作片段。當時結合馬戲、投影、糊紙藝術、唸歌的演出形式就令人印象深刻,獲得不少回響。

期間歷經疫情影響延宕,後來決定以林正宗的導演美學形式風格為主,借鏡弄鐃(註2)等民俗技藝的當代馬戲,再搭配導演莊雄偉處理文本表演,並找來北藝大戲劇系副教授何一梵擔任戲劇顧問,與兩位年輕編劇鄭媛容、郭家瑋進行文本改編。因為小說與彰化緊密相連,彰化縣文化局積極爭取合作,在作家本人慷慨協助下,順利推動計畫進行,於2023年彰化劇場藝術節先有前製演出,到今(2024)年推出完整作品。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鬼地方》前製演出。(顏睦軒 攝 阮劇團 提供)

以核心命題解構文本架構

改編策略一開始就確立要用小說原文來作為劇本台詞,大幅解構小說文本,將原先分散在小說不同章節的語句,重新組合成適合舞台搬演的場次片段,萃取出能夠與觀眾共鳴的主題,回應「為什麼永靖是個鬼地方」的核心命題。

小說改編常有觀眾用原著來檢視作品。鄭媛容提到有些讀者可能會期待小說從頭到尾完整搬演,但舞台演出不太一樣,在有限的演出時空裡無法按照小說原先的敘事。編劇郭家瑋也提到,考慮到蠻多觀眾讀過原著,他們決定在戲的一開始就把小說所有謎底全部揭開來,讓觀眾更聚焦於,透過團隊設定的觀點理解小說原著。因此舞台版本並不是按照原先敘事,而是重新梳理脈絡,成為適合劇場藝術表現的場景排序。戲劇顧問扮演關鍵角色穿針引線,協助編劇盡量提供文字素材,讓導演在排練場裡與團隊工作後進行編修,不只由演員說,也用投影呈現,並讓曾伯豪改編為唸歌唱詞(註3),成為聲音敘事的一部分。

兩位編劇都認為,舞台演出和小說是兩個不同的作品,相信看過小說的觀眾,可以體驗書中語句如何透過劇場美學轉譯,沒看過小說的觀眾也能夠透過舞台劇的重新編排,理解小說原著用文字堆疊撲朔迷離的世界。

鄭媛容說:「可能每個人心裡應該都有一個永靖,就是自己原生的地方。」郭家瑋接著分享:「陳思宏似乎是透過天宏與永靖之間的關係,來探討每個人與自己原生環境的聯繫。無論是家庭、地域或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會面臨那種既愛又恨的情感,渴望回到過去,但又想要逃離,這種複雜而糾結的關係。當我們將這個命題擺脫永靖這個具體地點後,我們意識到,每個人與其出生地之間必然有著深厚而複雜的情感。」

或許人人心中都有個鬼地方,作品沒有給出答案,但作為一面鏡子,映照現實。

註:

  1. 紐約時報評論原文連結:Peter C. Baker(2022),“A Family Drama, Taiwan History and Murder Case, Rolled Into One”。
  2. 弄鐃是一種耍弄鐃鈸的表演技藝,常見於農業時代喪家儀式,今已逐漸沒落。圓劇團導演林正宗將其融入當代馬戲,更多介紹請見「邱坤良專欄:從弄鐃到現代馬戲:悲傷的所在,青春的曼波」。
  3. 唸歌是臺灣獨有的說唱藝術文化,大多由一人或多人唸唱,搭配月琴等傳統樂器伴奏,透過獨特演繹傳遞故事。可參考相關文章「說唱國寶楊秀卿,一輩子與唸歌為伍的文化底蘊」。
《鬼地方》前製演出。(顏睦軒 攝 阮劇團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0/02 ~ 2025/01/02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