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卵熱

相關文章 4 篇
  • 山海塾。
    即將上場

    山海塾

    舞踏吸取了歌舞伎及能劇的要素,亦受到雕塑、性、普普藝術及表現主義等現代文化運動的影響。山海塾是繼日本舞踏發展脈絡衍生而出的一種新舞踏,具有傳統舞踏的祭儀化境地,但更飽滿地呈現了日本文化與西化交疊的融合點,通過身體,表現出兩種文化並存一體的光華之美。無論身體造型或空間氛圍,不只是反映日本人精緻的美學感度,更是西方愛琴海文化原形的再現。 日本山海塾即將來台演出的《卵熱》是創始人天兒牛大一九八六年的作品。在此舞作中,山海塾運用了土、氣、火、水等元素,再加上代表生命的起點和永生的蛋,透過剃光頭髮、全身沾滿白灰的五位舞者,在沙及水中,隨著獨特的音樂舞出信息,踏出幕幕難忘的畫面。饒富禪學意味,動靜中呈現無比的構圖張力,極具雕塑之美。 山海塾在日本國內聲望已凌駕所有舞踏表演團體之上,更風靡了歐陸觀衆,尤其法國人對山海塾的讚譽只能用「三千寵愛集一身」來形容。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謝幕學

    一九九二年,倫敦薩德勒之井劇院,我第一次接觸山海塾《卵熱》。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只記得創團人天兒牛大在接受謝幕時的神情與姿勢,單腳微曲,使得包在白色垂墜布質裡的身體,有著雕塑般的曲線,頷首而立,那鋪天蓋地的掌聲彷彿與他無關,他不喜不衿,眼簾微張,像神般佇立。 從那時候起,我常特別觀察每個團謝幕時的方法,在這段表演與現實過渡的短暫時間裡,可以看到每種不同訓練哲學的表演團體,身體裡的信仰與組織文化。 天兒牛大說:「舞者的身體像一個水就要溢出的杯子,多一滴都不行,他們的身體已進入極端的平衡狀態。」即便在謝幕裡,天兒牛大依然是舞台上的祭司,他是暗黑舞蹈裡的白色舞踏,在沙、水、土的自然元素裡呈現生命的優雅高貴。 碧娜‧鮑許則不同,她談人間世,人間事裡的失衡,不滿足,不公平,回到人的身上探索關係失衡權力、壓力、暴力對於人的直接反應。一九九七年,她在國家戲劇院,站在《康乃馨》的花海裡,她的瘦使得她格外醒目,瘦削蒼白,目光柔軟而堅定,她看著觀眾,安詳而誠懇,那個眼神讓我想起在澳洲媒體的一篇專訪中,她說:「我是個永不放棄的人。」她的舞者們像凡人一般,高跟鞋、襯衫、洋裝、但流著汗,才剛要從被解剖過的表演過程裡回來。 要和讀者們抱歉的是,早在去年十月我們便著手製作屆滿三十週年的烏帕塔舞團專題,但十一、十二月的表演旺季讓這個專題一延再延,直到這一期,知道即將於一月第二度訪台的山海塾,我們終於等到一個正當理由把他們同時端出。從舞蹈史來看,山海塾與碧娜是「遠親」關係自瑪麗‧魏格曼、庫特‧佑斯以降的德國表現主義,一路影響到亞洲,台灣近五十年的現代舞發展也在這個國際軌道之中,而開出自己的花朵。 在「卡片」滿天的時代裡,你的皮夾裡有沒有一張「兩廳院之友」卡?這一期我們用了十頁的篇幅介紹新推出的「兩廳院之友」卡,雖然有老王賣瓜之嫌,但著實是覺得「好康」與大家分享。事實上,經營會員幾乎是各地劇院、表演團體、藝術機構重要的手段,每一家的策略固有不同,但基本上有幾項共同條款:優先購票、優惠價格、資訊送到家,兩廳院最近更為「兩廳院之友」規畫套票,在價格上更為優惠。其實,判斷一張卡值不值得,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撇步」,除了上述的基本款項之外,它有沒其他的「利用」空間?兩廳院有圖書館、一年有

    文字|盧健英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進出在生死間的神秘儀式 山海塾與其作品《響》

    《響》的演出中,液體有節奏地從玻璃甕中滴落至十三個透鏡中,四個舞者如同蓮花一般,在燈光下緩緩舒展開來,像復活的花崗岩雕像,在細沙和光影中、內斂且不疾不徐地移動著

    文字|田國平、Birgit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聲音和波影共鳴,舞台上的展現令人摒息昏眩。
    焦點

    美學:不是解放,是壓抑…… 山海塾《卵熱》

    舞者步入池水,劇場裡處處閃爍著水光。從一枚卵,到多枚,複生的卵站立;四極的鐘散放著金屬的淸脆,是不可抗拒的共鳴。砂和水,陰和陽,表演沉溺在一種節制、純淨的肢體美學之中。

    文字|王浩威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