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ill Petrenko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奧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點 多樣策劃吸引樂迷興趣
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音樂會演出的長時間停擺,重創了古典音樂市場。在龐大虧損的壓力下,德奧各大樂團使出渾身解數,設計各式各樣的樂季節目亮點,以吸引觀眾的興趣。 柏林愛樂 主打「作品周年」 有別於過去聚焦「作曲家周年」的主題設計,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在2025╱2026新樂季改以「慶祝作品周年」作為節目亮點,一口氣推出了華格納《尼貝龍指環》系列(首演150周年)、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首演150周年)、比才《卡門》(首演150周年)、史克里亞賓第3號交響曲(首演120周年)、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180周年)、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人》(首演100周年)等曲目,全部由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率團演出。
-
焦點專題 Focus 直擊現場之三
柏林愛樂印證神之存在 馬勒精神完美的傳承與昇華
柏林愛樂:巔峰之作與收官之音 音樂節最後高潮由柏林愛樂樂團擔綱,他們帶來馬勒第9號交響曲,以及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和《大地之歌》,為這場盛會劃上句點。 馬勒第9號交響曲的演出令我潸然無語,再多的文字都無法形容當晚的美好,就如同馬勒的音樂,說愈多、離愈遠。柏林愛樂在這次演出中完全無懈可擊,就算拿著高倍顯微鏡檢視,也找不出任何缺點。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在指揮台上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當今樂壇找不出任何一個樂團能超越柏林愛樂的強大。那全團一心的專注力、劇力萬鈞的爆發力、還有那毫無毛邊的弱音我相信這場《馬九》將永遠烙印在所有參與音樂會的樂迷心裡,這是一生難忘的醇美演出。然而,在閉幕音樂會這場演出中,儘管柏林愛樂水準依舊,但在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的演出中,音樂卻少了激情,指揮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與樂團互動過於客氣。下半場的《大地之歌》,男中音Benjamin Bruns音色高雅貴氣,適合演唱崔斯坦或齊格飛,但唱起〈大地悲傷飲酒歌〉與〈春日醉漢〉卻少了把酒問青天的粗獷豪邁,過於誇大的表情像在參加演講比賽。女中音Dorottya Lng音色自然真誠,但最後一首《告別》卻慢到奄奄一息,整首歌曲太過理性平淡,內斂有餘卻無法讓人感受「不得不捨得」的惆悵與釋懷。 整體而言,這晚的柏林愛樂還是柏林愛樂,但不是佩特連科的柏林愛樂,而是有種從A++到A+的差別。畢竟是壓軸演出,我能感受到主辦單位與在場所有樂迷的離情依依。回想11天前的興奮,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些許落寞與感傷。下次再有這樣的馬勒音樂節不知將是何年何月了,期盼這天在不久的將來會來臨,讓世上所有喜愛馬勒的朋友們都能享受這人生難得幾回有的美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