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肯恩
-
巴黎
菲利浦.肯恩接任「玻璃動物園」藝術總監
《龍之憂鬱》(La Mlancolie des dragons)導演肯恩(Philippe Quesne)7月起接任巴黎跨領域創作推動重鎮的「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藝術總監,承接創辦人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推廣跨領域創作、挖掘後起新秀的未竟之業。 2019年,肯恩因市政府干預而不再續任楠泰爾劇院(Thtre de Nanterre-Amandiers)總監。決心脫離公務體系、專心發展獨立創作的他為何回心轉意,接管巴黎最前衛的表演中心?「玻璃動物園」其實是肯恩的發跡之地,20年前若沒有阿利耶的賞識,他根本無法踏上導演之路,大膽嘗試融合視覺裝置、行為表演、戲劇敘事的作品。這樣的知遇之恩讓他決定傳承伯樂的使命,持續拓展全新的劇場美學風格。 1年多前,阿利耶就曾與肯恩商討,趁「玻璃動物園」成立40周年之際,交接總監職位。但阿利耶的突然辭世讓兩人無法公開交棒,肯恩的續任必須交由負責管理阿利耶遺產的基金會審議,並由5位專業人士遴選適當人選,經營這間公家補助高達78萬歐元(註)的文化機構。肯恩的雀屏中選,不只在於他與阿利耶的私交,也因為他的親民風格及長期鼓勵跨領域獨立創作的努力。這兩點完全符合阿利耶當初成立「玻璃動物園」的宗旨。 肯恩表示,革新劇場美學不只得鑽研於創作,更要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其他藝術家,並持續探索彼此異同。未來,他企圖打破藝術形式的藩籬、年紀或資歷的差異、和公務體制的局限,讓「玻璃動物園」變成一個更具有彈性的跨領域文化實驗場,提供空間與資源給予持續研究的老少創作者,開拓讓他們相互交流的可能。 註:「玻璃動物園」由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島大區及巴黎市政府資助,文化補助約為2,418萬新台幣。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世界盡頭,與「非人類」一同舞蹈
曾於二○一六年來台演出《龍之憂鬱》的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於二○一八年底在南特爾-亞蒙迪劇院演出新作《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劇中以墜機在小島上的倖存者為主角,鋪陳人類重新建構歷史的過程,也讓人思考:當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主角,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其他物種)如何建構和平共處的未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眾家爭鳴,卻百無聊賴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龍之憂鬱》導演
菲利浦.肯恩 建構劇場中的無限風景
出身視覺藝術背景,也曾擔任舞台設計工作,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投入創作的入徑與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他不以文本為唯一依歸,他說:「我希望自己的劇場作品能夠突顯身體、空間和材質的關聯,讓舞台變成一種動態的圖畫;隨著排練,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種共同研究的過程:我與表演者一起展開各種關於空間、燈光、聲音的實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表面就是一切 感受就是所有
這些視覺背景的導演,他們創造的劇場世界,更像是一種藝術的景觀,如同在看海或看雲一樣,不是這些景觀背後有什麼終極意義,而是表面就是全部,只是這是一個迷人的表面,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傳統劇場是以結局來定義各場景與角色,一種需要逐漸加速,有高低起伏的時間感。但視覺藝術導演的劇場,往往是一種開展出去的時間觀,即使各場景有差異,也不是前面服務後面,而是更多不同可能性,甚至連同一場景,都還能同時發生不相關的戲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