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翼發癢》融合了搖滾樂演奏、現場混音效果、影像互動裝置。(©Vivarium Studio 2016臺北藝術節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感受 平淡中的豐饒—菲利浦.肯恩《龍之憂鬱》

眾家爭鳴,卻百無聊賴

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的無聊藝術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2016 臺北藝術節《龍之憂鬱》

9/9~10  19:30

9/11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5289580轉191-199

生於一九七○年,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本刊前譯「菲利普.給斯納」)學習造形藝術後,轉往巴黎的裝飾美術學院攻讀舞台設計。畢業後,他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為他們的戲劇與歌劇作品設計舞台、燈光、錄像和音效。同時,他也以劇場人的身分跨界當代藝術圈,陸陸續續推出一些裝置展覽、行為藝術和短片作品。二○○三年,肯恩與一群好友成立了「生態動物園」(Vivarium Studio)。這個強調集體創作的表演團體囊括來自於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演員、造形藝術家、音樂家、舞者、電影從業人員,甚至還包含一名動物訓練師及他的愛犬。這群「雜牌軍」組成了一個具有嬉皮精神的部落。他們希望藉由集體創作共同發展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建立一個貨真價實的藝術烏托邦。

多重元素配合  讓觀眾有更開放的詮釋性

在肯恩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發現這種具有共同目標的族群精神,無論是《龍之憂鬱》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2008)中的搖滾樂手,或是Big Bang(2010)中企圖重現人類演化的表演者。生態動物園的作品既維持了劇場演出舞台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又強調出行為藝術(performance)的真實體驗,成功地打破了表演藝術分門別類的框架,解放線性敘事的結構。如同波蘭劇場大師康托(Tadeusz Kantor)、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比利時導演楊.法布爾(Jan Fabre),肯恩強調舞台上視覺的變化、空間的運用、多重元素的配合,讓觀眾有更為開放性的詮釋性,顯現出劇場藝術多元、豐富的可能。

生態動物園是一個主張自由創作的共同體。它就像是一個生態平衡的自然體系。其中,不同專長的藝術工作者分工合作、各施其才,共同維繫了整體環境的安定均衡。事實上,肯恩時常以科學探索比擬藝術創作。對他而言,無論是科學家或藝術工作者都要藉由許多實驗,才能逐漸釐清研究的方向。他們可能因一句話或一個意象而產生了探究的念頭。然而,他們必須隨時放棄自己預設的目標,讓這場實驗通往更開放的空間。

創作過程中,肯恩首先用基本的物件、配備,勾勒出舞台大致的輪廓。接著,表演者以此空間為靈感,隨意發展他們的即興創作。對肯恩來說,與演員的排練就是一場全方位的研究。期間,他不停省視自己創作的出發點,提出各式各樣的疑問。同時,他也帶領表演者運用空間、燈光、材質、物件等媒介,建構出富有發展性的戲劇情境。在這種互相質疑、合作的過程之中,肯恩與他的夥伴逐漸突破既定表演形式的框架,發展出更具創意的舞台藝術。

演出形式的實驗室  作品呈現手工業特質

的確,生態動物園如同一個探究各種演出形式的實驗室。早期,它以跨領域的前衛風格而聞名。肯恩不在乎作品結構的一致性,反而用拼貼的手法、遊戲性的風格,將多重藝術形式並置在舞台上。對他而言,演員不需要有高超的專業技巧。而是要像一個充滿熱忱的業餘者,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讓人感受到表演的樂趣。因此,生態動物園的作品通常體現一種手工業的特質。它們多半由許多差異性極大的表演片段拼湊而成,彷彿一幅看似完整卻殘缺不全的壁畫。舞台上不連貫的情境使觀眾無法預測下一個戲劇動作的發展,而產生出乎意料的驚奇感。有些時候,導演甚至會在同一個片段中,讓相異的表演形式獨立發聲,以達到一種「複音」的效果(polyphonie)。

二○○三年,該團的首部作品《羽翼發癢》La Démangeaison des ailes融合了搖滾樂演奏、現場混音效果、影像互動裝置,充分顯示出肯恩的實驗風格。該劇在舞台上設置了一個類似錄音室的空間,讓現場的音效與觀眾隔出一段距離,透過收音系統在劇場中播放。同時,藉由感應裝置,舞台上投射了與表演者同步的虛擬人形圖像。這些表演片段看似毫無關聯,但它們的連結反而使觀眾逐漸察覺自然與人工、真實與模擬之間的曖昧性。二○○四至○六年間,生態動物園則展開了一系列「半成品」(work-in-progress)的劇場實驗——《體驗》Des Expériences(2004)。肯恩帶領團員,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地中演出:美術館、森林、池塘、荒地等。在戶外場的的演出使生態動物園的成員意識到創作與自然的關聯,也標註了肯恩日後舞台設計的特色。

生態箱的概念充分反映了生態動物園作品的特點:觀察的重要性、自然的元素、人工的再現手法及欣賞的距離。肯恩早期的幾個舞台作品都試圖摹擬自然風景,讓觀眾察覺到天然與人造之間的衝突。然而,導演試圖在舞台上再現自然風景,並非只是為了製造一種壯觀的視覺效果,而是讓觀者自行思考原始世界與現代文明的落差。例如,《龍之憂鬱》中,一輛廢棄的雪鐵龍汽車被遺落在一片雪地中,帶給大家一種過時的感受,不禁讓他們聯想工業時代的衰落;《沼澤俱樂部》Swamp Club(2013)中,毫無地基的玻璃屋架設在一片溼地上,則突顯出一種荒謬感,也讓人意識到一種生態潛在的危機。

舞台上的反差  表現當代人類找回自然性的渴望

肯恩近期的舞台設計仍保留了這種反差的特質。可是他用大相逕庭的手法,表現出人類在現代化社會中重新找回自然性的渴望:《明日》Next Day(2014)中,一群孩子在高樓大廈前展開他們天真的遊戲;《卡斯帕.西部.弗雷德里希》Caspar Western Friedrich(註)則融合了博物館的空間和曠野場景,引申出人類求生的潛能與毅力。肯恩用人工摹擬的手法在劇場中再現自然,彷彿在碩大的空間中具現一幅立體的風景畫。儘管這種舞台設計如同一種真實的延伸,但它不具有任何象徵意義。舞台上,互相矛盾的元素彼此交融,產生了一種疏離的效果。觀眾必須透過專注的眼神,細微地觀察舞台上的變化,才能打開自己思索的空間。

肯恩不僅僅單用視覺意象摹擬自然,同時也藉著緩慢的戲劇節奏帶領觀眾進入生活平淡、閒逸的氛圍。在他的作品中,表演者彷彿以一種慢條斯理的步調,頑強地抵抗著現代工業化社會快速的演進。舞台上,他們經常以從容不迫的姿態,處理日常瑣事。儘管舞台動作不停地出現微妙的變化,但它們的目的和效果都讓觀眾產生了無限的疑問。在戲劇編排上,肯恩刻意緩和所有令人感到驚心動魄的戲劇效果,突顯出劇中曖昧的氛圍。一如《塞吉效果》L’Effet de Serge(2007)中,主角塞吉用簡單的物件、陽春的手法,企圖在朋友面前呈現一場充滿戲劇性的演出。但是,他業餘的把戲只讓人覺得尷尬,使觀者陷入一陣不知所措的沉默之中。肯恩擅長營造一種煞有其事的情境,再以幽默的橋段打破原本嚴肅的氣氛。這種解構性的方式使人產生一種「無厘頭」的感受,也是他作品受到當代人歡迎的主要因素。然而,肯恩作品中,不按牌理出牌的橋段並非為了搞笑,而是刻意截斷觀眾的線性思考,使他們與演出保持一段適當的觀賞距離。

藉由平凡小人物  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

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企圖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肯恩刻意模糊角色鮮明的個性,突顯出他們單純的個性、充滿好奇心的一面。他們就像是一張白紙,不斷在所處的環境中挖掘、體驗生存的樂趣。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的確,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生態動物園中建構了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共生體系,間接批評了現代個人主義當道的生活模式。它讓觀眾重新思考自然、人文價值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用創意突破生活的僵局。也許如同肯恩呈現的角色,當代人也許只能憑著一股天真的傻勁、認真的態度,才足以抵抗得了社會中快速的變化。生態動物園的作品提供了當代觀眾一種慢活的體驗,讓他們不僅意識到文明的危機,同時也開始尋找另一種改變世界的契機。

註:2016年,肯恩與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t Kammerspiele)的演員集體創作,創作出融合西部牛仔與德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劇中,演員試圖重新塑造十九世紀風景畫家——卡斯帕.弗雷德里希最著名的畫作《霧海上的旅人》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衍生出當代人對原始生活的嚮往。詳細介紹可參本刊280期,詹育杰〈舞台上的自然  與觀眾一起建構——法國導演給斯納的Caspar Western Friedrich〉一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