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新樂季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5╱2026 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5/2026 國內新樂季的節目已經展開,曲目豐富而多元,從經典鉅作到驚喜首演,值得細細規劃。今年的節目不僅有眾多焦點場次,也隱藏著許多值得發掘的驚喜。每一位樂迷都能依循自己的偏好,打造屬於自己的夢幻清單,把時間留給音樂最美的時刻。 本次企畫中,我們特別邀請到李元貞、林伯杰、林采韻、連士堯、張皓閔(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這5位音樂相關工作者,與大家分享他們眼中的國內新樂季節目亮點,讓讀者參考他們的選擇,一起探索這段音樂旅程;樂迷們也可以對照自己心中的清單,看看與推薦人所選曲目的異同,或許能從中發現新的驚喜與靈感。 編按:由於各樂團的不同屬性及規劃宣傳等考量,部分節目未能在截稿前提供推薦,部分則尚未完整公布,本刊搶先公開,讓讀者得知第一手消息。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5╱2026 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2025╱26年樂季即將展開,世界主要樂團的節目策劃無不在兼顧地緣文化、藝術傳承與當代關懷之間取平衡。從亞洲日益壯大的策展自信、法國的跨域融合、德奧的重磅經典到英美的策展風格,這一季的國際音樂場景不僅延續了熟悉的傳統,更處處展現未來的企圖心。 亞洲的表現不容小覷,在穩健迎接國際音樂家之餘,也以更清晰的在地立場、文化自覺與年輕策展人聲音,回應全球藝術語境的快速演變。法國則以跨界與當代藝術語彙為導向,將音樂會轉化為文化事件,模糊舞台與生活的界線,邀請觀眾進入一場多感官的藝術對話。 德奧地區仍以深耕經典作品為本,並逐步將新聲音融入老架構中,在厚重歷史與未來視野之間找尋當代聆聽的位置。英美樂團則將策展意識推至前沿,從獨立主題到大型跨年度專案,演出不只是「演什麼」,更是「怎麼說」。在這種架構中,曲目與語境並重,樂迷的體驗被有意識地導向更深層的敘事。 國際樂季不再只是輸出與輸入的線性關係,而是一張立體交織的網絡。透過這國際樂季脈動的觀察,我們得以先行一窺全球古典音樂的節奏、語言與價值,如何在此刻被重新定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奧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點 多樣策劃吸引樂迷興趣
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音樂會演出的長時間停擺,重創了古典音樂市場。在龐大虧損的壓力下,德奧各大樂團使出渾身解數,設計各式各樣的樂季節目亮點,以吸引觀眾的興趣。 柏林愛樂 主打「作品周年」 有別於過去聚焦「作曲家周年」的主題設計,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在2025╱2026新樂季改以「慶祝作品周年」作為節目亮點,一口氣推出了華格納《尼貝龍指環》系列(首演150周年)、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首演150周年)、比才《卡門》(首演150周年)、史克里亞賓第3號交響曲(首演120周年)、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180周年)、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人》(首演100周年)等曲目,全部由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率團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英國
美國建國250周年 交響樂界響應多但仍偏票房導向
對美國來說,2026年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建國250周年,有不少樂團藉這名義宣傳,但似乎除了少數樂季開幕音樂會,整體仍然是票房導向。 舊金山交響:布隆姆斯泰特99歲指揮馬勒第9 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新樂季最重點,在於搶到近3年最熱門機會,2026年將99歲的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指揮馬勒第9號交響曲。 布隆斯泰特屬於老一輩指揮,他在NHK的馬勒9號現場錄音,被票選為樂季最佳演出,成為2022年贊助會員的免費贈品CD,日本二手市場已經瘋狂飆漲破台幣萬元雖然,他之前有 與巴伐利亞的班貝格交響合作錄音,並且透過商業發行(2019),但二手市場的非理性,也說明了能現場聽這位老指揮的機會珍貴。如果能在舊金山現場欣賞,絕不要放棄以他的年紀,每一場都可能是告別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
四大旗艦樂團布局新樂季 凝聚在地特色走向國際舞台
在亞洲,古典音樂的環境一直有著與歐陸不太一樣的風貌。幾十年來,亞洲早已成為音樂家巡演的重要安排,不同城市樂團雖常見交集的曲目與客席名單,如何展現獨到特色,無疑紮實反映了策劃與品牌策略的能力與心力。香港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與新加坡交響樂團這4個亞洲頂尖樂團,正各自處在即將翻開下一章的關鍵時期。其於2025╱26年樂季的節目設計,將宣告著他們各自將如何走出新的音樂個性,對樂迷與業內人士而言,均格外值得期待。 多元策展與品牌實力並重 亞洲樂團開啟新章 香港管弦樂團(簡稱港樂)邁入的第52個樂季,在迎接下個樂季上任的候任音樂總監貝托祺(Tarmo Peltokoski)之前,即為其安排了3個精采節目,樂季手冊封面亦以其為主體,並一如往昔,在手冊中為樂迷特別介紹了其中文譯名的字義,滿溢著眾人的期待。當然,社會不可能只投注對年輕指揮感到的驚豔與新鮮,而沒有質疑或考驗,這一切將在接下來的音樂會現場中,由所有觀眾與樂手共同見證。 貝托祺在3個節目中均安排了其恩師、也是今年港樂駐團作曲家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的作品,包括取材希臘神話雙子座中角色的《卡斯托》(Castor),另一場則指揮雙子中另一個角色的《波路克斯》(Pollux),以及沙隆年的小提琴協奏曲。首場除了前述作品外,將與鋼琴家郎朗合作葛利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西貝流士以北歐神話英雄為本的《雷明凱能》組曲(Lemminkainen)。可說為樂迷再次隆重地作出了宛如自介的致意。4月與喬瑟芙維琪(Leila Josefowicz)演出的沙隆年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據沙隆年自述其為「試圖將擔任樂團音樂總監這些年的所學所感濃縮於此」的作品,作品中可見對聲響色彩的追求、節奏與結構的掌握,或是對管絃樂團演奏可能性的理解,均淋漓盡致。沙隆年曾表示這闋作品的誕生自2008年6月動筆至2009年3月止,恰好9個月,他認為這是「美麗的巧合」,是一個如同生命孕育般的過程,而這也是沙隆年對當時對前一段職業生涯的小結,與貝托祺在港樂新的開始對照,別具意義。而樂季的壓軸,則將帶來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的《海之交響曲》(A Sea Symphony),與女高音睿思(Ch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巴黎歌劇院150年面臨挑戰 里昂歌劇院節目新穎亮點繽紛
在新的樂季,巴黎歌劇院(包含加尼葉與巴士底歌劇院)與里昂歌劇院,推出的劇碼各有千秋。由於杜達美(Gustavo Dudamel)請辭之後,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仍懸而未決,但今年適逢歌劇院150周年,只能由行政總監亞歷山大.尼夫(Alexander Neef)帶領行政團隊挑起這個重擔,音樂節目也從活躍的新生代與中生代指揮中挑選。反觀里昂歌劇院,目標明確,以現代歌劇與新製作的創新,展現新風貌與新氣象,頗有崛起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