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劇場《解憂雜貨店》
2025/8/29 19: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從東野圭吾的小說,到日本電影、中國電影,再到如今的舞台劇版本,《解憂雜貨店》一路跨越媒介。電影多半依靠鏡頭與剪接推進情節,而舞台劇則以「空間語言」來完成時空的流轉。如何讓寄信者與回信者的聲音不再只是文本上的呼應,而能同時呈現在觀眾眼前,正是此次舞台劇最具魅力的地方。
劇情整體承襲原著的核心:關於家業與夢想的兩難,情感與自我實踐的掙扎,以及人如何在回首過往時安放遺憾。舞台版完整保留體育選手的故事線,讓「夢想與情感陪伴」的矛盾更貼近當代語境。這一支線並未出現在中日電影版本,卻在劇場中突顯,或許呼應了現代對「個人成就與他人關係」的敏感議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片段,則來自一位多年後回覆來信的角色——他以善意隱去真相,不只是為了安慰他人,更像是對自己過往的和解。這使故事從單純的選擇辯證,延展為關於「善意如何彌合遺憾」的思索。
舞台設計則是全劇最成功的部分。木造兩層的結構在不同場景間靈活轉換:時而是雜貨店,時而化為魚店、舞廳,甚至成為辦公室。雜貨店名稱也有著細膩的氛圍設計:從「歡樂」,到誤讀為台語的「煩惱」,再到後段「開始解憂」的溫暖沉靜,使解憂的開啟流暢合理。
演員分站於木屋上下層,同時展開對話,讓寄信與回信的時空在同一空間中並置,將小說中抽象的「時間穿越」具體化。這種「共時性」的視覺呈現,是舞台相對於影像的獨特優勢。更令人驚豔的是煙霧效果的設計,育幼院的火災場景與女孩長大後站上舞台演唱的乾冰煙霧互相呼應,煙霧既象徵事件的痕跡,也是記憶的載體,使觀眾在同一縷霧氣中感受到時間的疊合。這樣的場景調度,不僅展現了舞台美學的成熟,也讓觀眾意識到導演對「時空重疊」的詩意追求。
此外,3位少年的回信段落帶有幽默,為劇情注入幾次笑聲,使觀眾得以在動容或感傷氛圍中獲得喘息與調劑。這種輕與重的節奏調度,展現了編導對情緒流向的掌握。唯演員幾處咬字略嫌含糊,削弱了台詞的傳達力。歌手一角的唱唸設計也略顯突兀,與整體氛圍的銜接稍嫌生硬。幸而這也使全劇的音樂以〈重生〉一曲為核心,旋律與情感推動契合主題,成為觀眾離場後仍留存的聲音記憶。值得一提的是,音樂並未過度渲染,而是作為「內在情感的回響」存在,這種收斂使舞台版更專注於人物的掙扎與善意的傳遞。
舞台版《解憂雜貨店》誠懇且具探索性。它在小說的基礎上,透過空間調度、舞台美學與新增角色支線,呈現了人生抉擇的多重面貌。比起電影的流暢敘事,劇場更強調「觀看的過程」:觀眾同時看見寄信者的困惑與回信者的善意,因而更清楚意識到,真正能夠跨越時間的不是某個正確答案,而是那份願意回應的心意。
當舞台的煙霧再度升起,觀眾所思的不只是角色的選擇與遺憾,而是自身在生命中如何面對抉擇、如何回應他人。這正是舞台改編的價值:它不只是重述小說的故事,而是以劇場獨有的語言,開啟觀眾與自身經驗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