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古典音樂的環境一直有著與歐陸不太一樣的風貌。幾十年來,亞洲早已成為音樂家巡演的重要安排,不同城市樂團雖常見交集的曲目與客席名單,如何展現獨到特色,無疑紮實反映了策劃與品牌策略的能力與心力。香港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與新加坡交響樂團這4個亞洲頂尖樂團,正各自處在即將翻開下一章的關鍵時期。其於2025╱26年樂季的節目設計,將宣告著他們各自將如何走出新的音樂個性,對樂迷與業內人士而言,均格外值得期待。
多元策展與品牌實力並重 亞洲樂團開啟新章
香港管弦樂團(簡稱港樂)邁入的第52個樂季,在迎接下個樂季上任的候任音樂總監貝托祺(Tarmo Peltokoski)之前,即為其安排了3個精采節目,樂季手冊封面亦以其為主體,並一如往昔,在手冊中為樂迷特別介紹了其中文譯名的字義,滿溢著眾人的期待。當然,社會不可能只投注對年輕指揮感到的驚豔與新鮮,而沒有質疑或考驗,這一切將在接下來的音樂會現場中,由所有觀眾與樂手共同見證。
貝托祺在3個節目中均安排了其恩師、也是今年港樂駐團作曲家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的作品,包括取材希臘神話雙子座中角色的《卡斯托》(Castor),另一場則指揮雙子中另一個角色的《波路克斯》(Pollux),以及沙隆年的小提琴協奏曲。首場除了前述作品外,將與鋼琴家郎朗合作葛利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西貝流士以北歐神話英雄為本的《雷明凱能》組曲(Lemminkainen)。可說為樂迷再次隆重地作出了宛如自介的致意。4月與喬瑟芙維琪(Leila Josefowicz)演出的沙隆年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據沙隆年自述其為「試圖將擔任樂團音樂總監這些年的所學所感濃縮於此」的作品,作品中可見對聲響色彩的追求、節奏與結構的掌握,或是對管絃樂團演奏可能性的理解,均淋漓盡致。沙隆年曾表示這闋作品的誕生自2008年6月動筆至2009年3月止,恰好9個月,他認為這是「美麗的巧合」,是一個如同生命孕育般的過程,而這也是沙隆年對當時對前一段職業生涯的小結,與貝托祺在港樂新的開始對照,別具意義。而樂季的壓軸,則將帶來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的《海之交響曲》(A Sea Symphony),與女高音睿思(Chen Reiss)、男中音舒恩(Andrè Schuen)與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倫敦愛樂合唱團一同演出。
客席指揮的部分,除了沙隆年將親自首次指揮港樂,首席客席指揮余隆、梵志登、哈丁、蓋提、麥可.桑德林、黃家俊、露絲.萊因哈特皆讓人期待。而客席獨奏家部分,除了前面提及的音樂家外,也包括將帶來約翰.威廉斯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慕特、艾克斯(Emanuel Ax)、女高音芮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法國號演奏家多爾(Stefan Dohr)、鋼琴家保羅.路易斯、阿布杜萊默夫(Behzod Abduraimov)、反田恭平、徐慧景、宋悅雲,以及即將帶來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並親自領奏的弗朗索瓦.弗德烈克.蓋伊(François-Frédéric Guy)。同時,也可看到與自家樂團首席的合作,例如中提琴首席凌顯祐、大提琴首席鮑力卓一起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
近年來,港樂對於當代作品的推進有著相當的關注,這個樂季依然可見許多當代作曲家的手筆,包括譚盾小提琴協奏曲《英雄》、梁皓一《武俠—為紀念金庸百年誕辰而作》、陳銀淑《突然使勁》、鄺展維《疾如風,徐如林》、久石讓《中提琴傳說》等。
在巡演部分,港樂這個樂季將展開歐洲、日本、韓國及中國巡演,包括首次造訪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並到訪梅拉諾及格拉費內格音樂節,亦將赴日韓演出。

經典重訪與歷史再現 NHK百年樂季尋根
甫受邀至阿姆斯特丹馬勒音樂節,由路易西(Fabio Luisi)帶領的NHK交響樂團,前身是1926年10月誕生的新交響樂團,即將於2026年迎來其百年紀念,在這個樂季已經可以看到部分的暖身活動。其不斷以定期演出與參與許多影視廣播逐漸站穩腳步,他們至2023年12月已累積了2000回公演數,仍在持續延續中。面對100周年的暖身,NHK交響期待透過「與先人同在」的概念,與過去對話,例如《展覽會之畫》,本樂季將不是演奏著名的拉威爾配器版本,而是時隔92年,再次演奏為樂團的創立有著重要貢獻的近衛秀麿的改編版本,以此來反思樂團成立之初所面臨的困難。此外包括伊福部昭、外山雄三等人的作品,再現從戰後到經濟成長的時代軌跡。這樣與過去對話的概念,也在整個樂季中,在許多經典的德國、北歐、俄羅斯音樂體現。
一如往常,客席指揮陣容同樣星光熠熠。樂團榮譽指揮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將帶來充滿信仰精神的《讚美頌歌》。曾長年與NHK交響樂團密切合作的杜特華(Charles Dutoit)則聚焦梅湘多彩的管絃筆法,演出《三個小禮拜儀式》,並同時為紀念拉威爾150周年,帶來《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庫普蘭之墓》與《達夫尼與克羅伊》等法國印象主義經典。
索基耶夫(Tugan Sokhiev)將指揮馬勒第6號交響曲、紐約愛樂卸任後在亞洲聲勢不減的梵志登則將帶來巴爾托克的《樂團協奏曲》,展現樂團技術層面的企圖心。而現任班貝格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亦將接任捷克愛樂音樂總監的胡薩(Jakub Hrůša)也將與NHK交響樂團合作。
節慶期間,NHK交響樂團延續傳統,將在聖誕節由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指揮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作為日本古典樂界歲末年終鮮明象徵的一部分。其他客席指揮還包括藤原龍也、斯蒂凡.德內夫(Stéphane Denève),以及NHK交響的常客麥可.桑德林(Michael Sanderling)等,展現出多元文化與音樂語彙的廣闊面貌。
獨奏家陣容方面,國際大師與日本本土新銳共構繽紛舞台。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將以其厚實詮釋震撼聽眾心靈;鋼琴家包括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艾克斯與近年活躍的日本鋼琴家反田恭平。絃樂方面則邀來小提琴家卡瓦科斯、克里斯汀.泰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大提琴家揚.沃格勒(Jan Vogler)。值得一提的是,NHK交響也特別對年輕輩的音樂家提供了揮灑空間,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冠軍的大提琴家上野通明、活躍於歐洲舞台的鋼琴家松田華音,以及NHK交響樂團本身的明星音樂家,如小號首席菊本和昭、單簧管首席松本健司,也預約了即將舉行的蕭邦大賽比賽獲獎得主合作,以及這幾年炙手可熱,剛與柏林愛樂合作,年僅13歲卻技巧全面、詮釋深刻的小提琴家HIMARI等,都將輪番登場,展現不同音樂面貌。

上海與新加坡雙軌並行 錄音與社群策略雙展開
上海作為中國與世界的重要埠口,上海交響樂團(簡稱上交)也是許多人心目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樂團之一。在新樂季中,上交以「共生」為貫穿全年的概念。音樂總監余隆將親自帶領10場音樂會,策劃主題,突顯音樂如何在多元文化與當代社會之中發揮聯繫與轉譯的力量。這不僅是一個音樂策展概念,更是對「藝術與社會、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3個層次之間如何並存、互動與融合的深刻提問。
樂季重點包括了「蕭斯塔可維奇專輯計畫」的啟動。上海交響樂團在新樂季將演出蕭氏第5、7、8、9號交響曲,並正式與知名唱片品牌DG啟動錄音計畫,預計在2029年上交建團150周年時發行。
此外,上海交響樂團也迎來首位民族音樂領域的駐團藝術家——獲獎無數的琵琶演奏家吳蠻。她除了將演出趙季平的第2號琵琶協奏曲、哈里森的《琵琶與絃樂團協奏曲》,以及中國首演、作曲家杜韻融合福建南音的琵琶協奏曲,期待用民族的音響賦予古典樂新的可能性。
歌劇作品的演出亦是樂迷每年期盼的重點,1925年於柏林首演的無調性歌劇、貝爾格的《伍采克》(Wozzeck)值此百年紀念之際,由年近九旬的瑞士指揮杜特華帶領上交進行音樂會版本的中國首演。
客席指揮陣容中,包括梵志登、哈丁(Daniel Harding) 等人。獨奏家陣容亦極為亮眼,包括:鋼琴家席夫爵士(Sir András Schiff)、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路易斯.洛提(Louis Lortie)、黎卓宇、劉孟捷、小提琴家維特哈絲(Antje Weithaas)、夏漢(Gil Shaham)、寧峰、柏林愛樂中提琴首席梅第揚、大提琴家王健等。

葛拉夫告別林圖接棒 新加坡交響樂團迎來新章
新加坡交響樂團邁入2025╱26樂季,迎來了音樂總監葛拉夫(Hans Graf)任期內的最後一季。葛拉夫指揮的8場音樂會將涵蓋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An Alpine Symphony)、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布魯克納的第9號交響曲及蕭斯塔可維奇的第7號交響曲。葛拉夫也將於2026年5月以《天方夜譚》(Scheherazade)系列音樂會為其在新加坡交響樂團的總監任期劃下完美句點。
在新加坡交響樂團隆重歡送葛拉夫之際,芬蘭指揮家林圖(Hannu Lintu)已被任命為2026╱27樂季起的新任音樂總監。林圖將於2025╱26樂季先以客席指揮身分,指揮兩場音樂會,分別演出海頓的《尼爾遜彌撒》(Nelson Mass)和馬勒的第4號交響曲。
獨奏家方面,這個樂季將迎來世界級音樂家的演出。除了大提琴家馬友友,日本作曲家兼指揮家久石讓(Joe Hisaishi)亦將親自指揮並擔任鋼琴獨奏,演出其為吉卜力電影《蒼鷺與少年》創作的交響組曲;鋼琴家賀夫爵士(Sir Stephen Hough)、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瓦洛金(Alexei Volodin)、夏瑪尤(Bertrand Chamayou)、陸逸軒、小提琴家卡瓦科斯、蔡珂宜(Chloe Chua)、洛薩科維契(Daniel Lozakovich)、庄司紗矢香、小號演奏家納卡里亞可夫(Sergei Nakariakov)也將在樂季中登場。

客席指揮方面,則將邀請多位國際知名指揮家,包括台灣樂迷相當熟悉的殷巴爾、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韓國指揮家張漢娜(Han-Na Chang)、奧地利指揮家托馬斯.羅斯納(Thomas Rösner)和日本指揮家鈴木雅明(Masato Suzuki)、前柏林愛樂首席布拉赫(Kolja Blacher)、黃家俊等。
新加坡交響樂團也將舉辦一系列特別音樂會,包括聖誕音樂會、萬聖節音樂會、給寶寶的逍遙音樂節等,也包括了以《達文西密碼》聞名的小說丹.布朗(Dan Brown)所譜寫的兒童繪本音樂作品《動物狂想曲》等,為樂迷帶來多樣的音樂體驗。
此外,樂季還將推出室內樂系列音樂會,如「BVTN:貝多芬與蕭斯塔可維奇」(BVTN: Beethoven and Shostakovich)等,對於這兩位備受尊崇的音樂家,在分別逝世200周年與50周年時,讓樂迷在更親密的室內樂現場中探索其經典作品。
新加坡交響樂團的2025╱26樂季,無論是在指揮、獨奏家陣容,還是節目安排上,均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音樂風貌與豐沛的能量。
亞洲樂壇趨勢觀察
策劃風格各異 共築音樂願景
綜觀這4個亞洲樂團的新樂季,由於音樂家巡演的考量,雖然有許多熟悉面孔,但在整體節目的策劃下,4團均展現出迥異的性格,面臨新任總監上任,均頗為慎重,在正式上任1年以前即以候任總監或指揮的身分與當地樂迷見面,當然也開始參與了節目的規劃並與團員建立默契。對於在地作曲家、演奏家,乃至自身樂團首席的提攜,似乎也是所有樂團的共識。在營運方面,這4個樂團在贊助與各項資源籌措的優勢也讓其規劃更具揮灑空間,顯示了亞洲旗艦樂團規劃的長遠目光。藉地利之便,無論是專程前來,或偶途經城市的駐足,這些仍在書寫中的音樂歷史,都值得我們親自見證。(曾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