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廳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關於音樂廳的天才十問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音樂廳之所以不是「多功能展演廳」,自有其理由與奧妙,為了滿足樂迷的耳朵,專業的音樂廳如何出招,就讓我們的資深樂評人李永忻為讀者們娓娓道來
-
幕後群像 打造音樂廳裡的人性溫暖
豐田泰久 讓聲音有更多可能性
曾打造出東京三多利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的聲學大師豐田泰久,於八月中旬應兩廳院之邀訪台舉行講座,並為國家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把脈。雖然是注重科學數據的聲學設計師,但豐田泰久更重視的是音樂廳中人性的因素,他指出:好的音響設計最關鍵的因素並非在於音響系統,而是在於音樂本身。如果沒有好的音樂家演奏,音樂廳也只是個盒子。
-
專欄 Columns
南台灣要建音樂廳,還有呢?
高雄正在轉型成工商綜合城市,一切文化與藝術施政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對高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獲得新硬體外,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帶動文藝欣賞人口的成長,吸引更多藝術家定居在南台灣工作,長年地帶動並改變風氣,使之能夠逐步順利地轉型。
-
專欄 Columns
建了,就有人來?
劇院音樂廳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但是如何發揮整合效益卻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這些耗資數十億的文化投資更需要審慎的財務評估,以及未來的經營部署。在思考劇院音樂廳的興建之前,倘若無法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還是集中資源,先提升目前的營運績效再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音樂表演事業的演變
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噴射機加入營運之後,交通的便利帶來表演事業與經紀市場的熱絡。然而演奏家忙碌的行程,雖對音樂家的知名度與收入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其剝奪了音樂表演者自我充實的時間,與頻繁演出所帶來的身心負荷,負面的效益或許可以說明,為何過去的音樂家其表演生涯較所謂「噴射機時代」的音樂家來得長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歌劇院與音樂廳的演進
歐洲歌劇院是宮廷文化下的產物,由皇家貴族資助,法國大革命以後轉變爲由政府或富裕的市民階級接手,聽衆以富裕市民或知識份子等社會精英爲主。十八、九世紀尤其在英國的大都會地區興建的大型市政廳(City Hall),爲供集會、選舉、音樂演奏及大型神劇(Oratorio)演出之用。而在法國,從拿破崙三世改造巴黎開始,各國首都及大都市視歌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的興建爲主要文化指標,於是競相蓋建。這期間英國曾經嘗試蓋建各種形式的音樂廳,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發現,仍然以傳統由希臘神殿演化而來的長方形盒狀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最佳,成爲後來音樂廳建築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飽受戰禍,爲重建音樂廳與歌劇院,歐洲各國政府投入龐大的財力,並爲歌劇、音樂會的演出、樂團的維持編列相當程度的預算;在同一時期某些社會主義或市民意識高漲的國家則出現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爲爲了少部分的族群而花費龐大的國家資源,不符合社會公義原則,這一派人主張應多興建多功能文化中心或表演藝術中心提供全民使用。呼應這種觀點的以英、美等國爲主,並且認爲政府不應揷手於音樂、藝術、文化活動,而應任其自由發展,採取自由競爭經營。這兩股思潮影響了公共建築的設計理念,例如音樂廳裡的每一個角落的視野要廣闊平均,每一個席位的音響要平均一致,不能像傳統的歌劇院或音樂廳,祇有在特定價位的席次才能得到較佳的音響與視野,舞台的設計則恢復希臘時代觀衆圍繞,使衆人產生全民參與的感受。大指揮家卡拉揚對這種新興的理念頗爲著迷,當柏林市決定重建柏林愛樂廳時,卡拉揚便大力主張由以聽衆圍繞舞台(Arena)的形式取代傳統的鏡框式(Proscenium)舞台,後來日本最大酒廠三得利(Suntori)公司要興建音樂廳時,卡拉揚也大力鼓吹他們採用這種形式的民主音樂廳。 美國雖然沒有宮廷文化的背景,但市民文化頗爲發達,除了少數城市擁有獨特的音樂廳與歌劇院外,大部分的城市都興建大型的多功能集會大廳(Auditorium),以供音樂會、演唱會或是集會之用。由於經濟效益的考量,爲了增加席次以及改善觀衆視野,這些大廳大多採用圓形或是扇形的結構,但是這種形狀的大廳很難獲得來自大廳側壁所產生的反射音,雖然有些大廳還裝置可變殘響的器材調節,以作爲各種不同用途的使用,但是這種類型的大廳很難獲得愛樂者、演奏者、樂團的好評。爲了克服這些音響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