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的愛樂廳是最典型的「葡萄園式」音樂廳。(柏林愛樂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休館為了走更遠.國家音樂廳「微整型」/延伸探索

關於音樂廳的天才十問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音樂廳之所以不是「多功能展演廳」,自有其理由與奧妙,為了滿足樂迷的耳朵,專業的音樂廳如何出招,就讓我們的資深樂評人李永忻為讀者們娓娓道來……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音樂廳之所以不是「多功能展演廳」,自有其理由與奧妙,為了滿足樂迷的耳朵,專業的音樂廳如何出招,就讓我們的資深樂評人李永忻為讀者們娓娓道來……

1.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是的,儘管徐志摩說過「數大便是美」(雖然有點冷,但斷句請小心),但是音樂廳的Size大小,跟男性自尊絕對沒有必然性。真正有關的,是賣票多幾張,客訴儘量少!

話說場館的極限,就是希望賣出最多張票又不被消費者客訴。所以一個好的場館,就是在這兩大極端中,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不論你的經濟學老師是凱因斯馬克思還是鎖螺絲,當代公認音樂廳的明牌都是:「2000」——斯斯有三種,每個賣兩千!

2. 音樂廳是不是都很「高科技」?

太空漫步、瑜伽體操、巨型投影銀幕、鐳射燈光氣象萬千……對不起,那是流行音樂會,你走錯地方了!

一個嚴肅的音樂會是不來這些雕蟲小技的!合格的觀眾要講規矩,要談氣質。演奏得精采不能當場喝彩,感動得泫然欲泣更不能大剌剌地擤鼻涕。這裡是受洗聖徒的心靈契合,不是呼群保義的梁山兄弟!舞台上的音樂家渴望的是與你私密對談,你應該要屏除一切物質慾望,進入冥想的世界——對了!只要不打呼,寧願你睡著,都不要宛若身上長蟲般地坐立難安。

這麼說好了,音樂廳裡最高科技的,是觀眾的手機。而且,你還得關機!

3. 為什麼音樂會,我連打卡都不行?

別說打卡,想拍照都成問題。一個不小心開了機,工作人員還會不厭其煩地過來讓你當場下不了台!

美其名為了照顧每個賞樂者的權益,同時也顧及賞樂多貴人,演出前就是會忘了把手機關機,音樂廳都會針對手機訊號做某種屏蔽。說穿了其實還是為了顧及演奏者的顏面:您想想,萬一台上的人荒腔走板,第一時間臉書就公布現行犯,您說讓這些國際演奏家的臉往哪兒擺?

讓人慶幸的是,大多數的音樂廳採取的是「防衛性」的屏蔽:附近架設的基地台既少且弱,隔間牆壁又厚又重。萬一去了少數服膺「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譬如某些極權國家或戰鬥民族,場館甚至會放出干擾波的方式隔絕收訊——效果真是好得讓您耳根清靜,連侵犯人權的聲音都聽不見。

4.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誰說的?至少在中華民國台北市,我們國家音樂廳的節目一字擺開,絕對符合社會正義的公平原則!

但老實說,這樣很無趣耶!您想想,如果不在小酒館裡聽爵士樂,煙霧彌漫與杯觥交錯還得靠幻想;不在茶館戲台聽戲,茶不能亂喝瓜子更不能亂嗑;不在劇院裡看芭蕾,樂團跟舞者擠在一起讓人覺得想要改寫「目不暇給」的定義……什麼?您說也有很多戲劇的配樂不是現場演奏?——聽「卡拉」您不會想退票嗎?

總之,少理那些古典音樂的基本教義派。好的音樂場館難求,具有藝文指標意義的聖殿更是萬中選一。但是要記得,音樂廳本就不該是「萬靈丹」,聲學基礎就是為了演奏古典樂而設計,話說要是所有的表演藝術都有如此好的場地可以欣賞,誰願意跟古典音樂瞎湊合!

5.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同樣叫沙朗,你會去「貴族世家」要莎朗.史東的簽名照嗎?

既然叫「音樂廳」,裡頭就是玩音樂的;叫「歌劇院」,那地方就是搞歌劇的。您想想,看歌劇的時候舞台擠了樂團,唱歌的人扯著喉嚨跟樂團火拚,台上歌手吹鬍子瞪眼,台下觀眾一樣氣得臉紅脖子粗,成何體統?

來來來,您有沒有發現,歌劇院或戲劇院的舞台前面,通常有個洞。那叫「樂池」。人家西方古典音樂傳統數百年,早就發現樂團音量常常壓過演員的歌聲。為了保持兩造的勢力均衡,人多勢眾的就通通丟到舞台下面,大的音量往屋頂上衝,舞台上的歌手往台下喊,一來一往不就扯平了嗎?

什麼?音樂廳有時也會演歌劇?這……是啦,誰規定莎朗.史東不能去貴族世家吃牛排……

6. 聽說有活的(live)音樂廳,難道音樂廳會說話嗎?

活的音樂廳,讓你仙樂飄飄處處聞;音樂廳如果是死的,神仙難救無命鬼!

殘響(reverberation time),姑且就當作是唱KTV的echo好了。殘響愈長,表示聲音迴盪在音樂廳中的時間就愈長。我們洗澡的時候不是歌聲特別好聽嗎?這就是殘響的妙處!

通常殘響超過兩秒的音樂廳,就被叫做是一個“live hall”,低於兩秒的就是“Dead hall”。但這玩意兒不是愈長愈好,還得看演奏者是否知所進退,不能冒然躁進。否則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樣搞音樂,再活都會被搞死。

下次你想知道一個場地是生是死,拍個手,聽聽聲音持續多久就知道了。不過可別因此在音樂演出之中亂拍手,這種行為只能證明死的是自己!

7. 還聽說當代音樂廳的設計師,不是種葡萄的,就是賣鞋的……

那是兩種音樂廳的空間形狀,正確名稱叫「鞋盒式」跟「葡萄園式」。

「鞋盒式」,顧名思義就像個鞋盒一樣。短的一邊放舞台,長的盒底坐觀眾。這種音樂廳,牌子老信用佳,一試成主顧。維也納愛樂的金色大廳、阿姆斯特丹的大會堂、美國波士頓的愛樂廳,就是人稱三大鞋盒之王!

至於「葡萄園式」,有點像是救國團圍著營火玩團康。音樂就是營火,觀眾跟著台上樂手扶乩降壇。當初設計師一句話:「這就好像在山坡上,種了一片片葡萄園一樣。」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葡萄卻釀成了音樂的美酒。像是柏林的愛樂廳、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日本的三多利音樂廳,都是此道中「廳」。

8. 聽說如果觀眾少,音樂會就很難聽。這樣演奏者也太不敬業了吧?

話可以亂說,音樂會可是不能亂缺席的!如果是一個聲音效果很好的音樂廳,滿座時跟票房淒慘時,聲音的品質真的會是大為不同——因為少了在場數千個肉體,被吸收掉的聲音太少,互相干擾的情況就會嚴重起來。所謂「票吾票以及人之票」,用在音樂會上還真是利己利人。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音樂廳,會在天花板上放上一片片的弧形板。這種通稱叫「反響板」的工具,調的就是音樂廳的音色。沒有反響板的音樂廳,當然不是就遜掉了。,凹凹凸凸的牆壁,甚至牆邊或是角落的雕像或花束,都是調音的工具。

不過你也不能怪人家演奏家,好不容易登台演出,台下空蕩蕩的一片,換成是我,心情也很難好起來……

9. 每次看到舞台後面那一根根的館子,聽說叫做管風琴。要有管風琴才能叫音樂廳嗎?

似乎每個音樂廳,都得有一座管風琴。這裡有土豪的奮鬥,以及上帝的恩賜。

話說世上還不存在音樂廳的時候,除了你是土豪可以贊助作曲家,否則聽音樂只能上教堂。因為音樂是神的恩賜,作曲要奉獻神——既然需求決定供給,所以早在十八世紀之前,蓋教堂的時候就順便裝管風琴。未料土豪發現音樂能賺錢,想跟上帝分一杯羹,乾脆自己蓋音樂廳來傳愛人間——問題是,人們只會蓋教堂,音樂廳該怎麼蓋沒人知道。土豪們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蓋一個沒有神壇的教會,權充音樂廳——前面說的鞋盒式音樂廳,就這麼來的。

所以不是有每個音樂廳都得有管風琴,而是沒有管風琴,賣鞋的跟種葡萄的還未必能涉足音樂產業。

10. 聽說,音樂廳常鬧鬼……

三千多年前,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今天民國一百多年,且用文明來說服!

跟冰箱裡剩菜沒密封會互相竄味兒一樣,音樂廳同樣會竄音。好似萬籟俱寂的失眠夜晚,抽水馬達與大樓鍋爐的共振往往令人抓狂!萬一土水抓漏的搞不定,安眠藥或百憂解的藥廠便等著坐收漁利。

最常根治音樂廳竄音的方法,通常會用「屋中屋」的概念,用一個外面的房子,把那個鞋盒或是葡萄園給懸掛著包起來。千方百計無非是希望世世代代傳香火,但結果卻未必子子孫孫永保用:想當年卡內基音樂廳,被不斷經過的地鐵搞得胃口盡失,最後改建了事。可是倫敦有個Kinsway錄音室,反而因為經常錄到地鐵經過的聲音,還變成音響發燒友鬥機的最愛呢!

覺得音樂廳真麻煩,不如在家聽唱片來得身體愉快精神健康嗎?學學那些死忠的棒球迷吧,他們捨棄各種角度的特寫鏡頭,慢動作的一再精采重播,一個勁兒地往球場跑,所謂何來?

因為啦啦隊穿得很火辣吧!

這……不光是這樣啦……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