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正在轉型成工商綜合城市,一切文化與藝術施政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對高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獲得新硬體外,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帶動文藝欣賞人口的成長,吸引更多藝術家定居在南台灣工作,長年地帶動並改變風氣,使之能夠逐步順利地轉型。
最近為了刺激台灣的經濟成長,政府又開始祭出增加大型公共建設的方案以便提振景氣,預備大手筆地投資個幾十億,在南台灣興建新的國家級大型劇場與音樂廳,這讓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不知該做何想法。
喜的是,在看到大陸各地設計新穎的音樂廳,將在未來幾年內競相落成的同時,台灣終於也有了興建一些新的表演藝術場所的念頭,在這場劇場建築競賽中「輸人不輸陣」,有機會不被大陸比下去。再者,在高雄縣市興建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場所,身為高雄地區的音樂工作者自然欣喜萬分,因為對地方有了大型的公共投資總是一項利多,可以給高雄地區的人民帶來不少進帳,提振高雄的景氣,而且有了新的建築,不但可以趁此良機帶動新的參與熱潮,同時可以是個表演藝術新希望之芽,況且,從台北、台中到高雄一路工作下來,我常會捫心自問,為何有些東西只有台北有,而台灣其他的地方不能有!
憂的是,在南台灣長年營養不足,中央與地方政府花在南台灣的藝術文化經費實在少得可憐,在中央政府加上台北市政府這兩個最大的預算實體都集中在台北一個城市的地理政治大前提下,整體的政策與市場佈局皆傾向將表演藝術的人力、財力、教學、硬體資源集中在台北市,而將中南部當作台北的下游市場進行全國性的巡演。當台北的團隊坐台北觀天下、抱怨中南部的票房不好的同時,卻沒有人認知到不是中南部的人沒有文化,而是根本沒有什麼經費推展文化藝術活動,也更沒有經費進行開發觀眾的計畫,中南部培養出來的藝術家也大都選擇在台北工作定居,而沒有回流到中南部,大量的人才失血加上補充的營養不足,怎麼還有可能談到茁壯長大呢?假如決定花大把大把的錢在硬體大架構上,又會不會有相對的經費來投資在人與活動上呢?
當國家交響樂團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年度經費,分別是一億多左右與一億六、七千萬,而高雄市交響樂團只有三千萬的時候,我只想問說,為什麼中央政府可以放一支樂團在台北,另一支在台中,為什麼不能夠設一支樂團在高雄,這不是分明對高雄不公平嗎!就均衡區域性整體發展來看,國家樂團才應該設在高雄而不是台北!況且放大格局就全台灣的地理位置宏觀地來看,台北、台中、高雄絕對是各區域的區域中心,能夠做都會型的市政規畫,也的確值得做各方面更大幅的投資,逐步發展成台灣的三個都心,容納台灣未來的成長。
因此對於台中與高雄而言,面臨的其實是城市轉型的大格局問題,例如高雄就正在從工業城市轉型成為工商綜合城市,一切的文化與藝術施政也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以便能夠找到適當的立足點與正確的發展方向,長遠下來將會使得全台灣皆蒙受其利。對於高雄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了獲得新的硬體之外,當今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便帶動文化藝術欣賞人口的成長,吸引更多藝術家定居在南台灣工作,長年累月地帶動並改變社會風氣,使之能夠逐步順利地轉型。這種城市的轉型以及其連帶性的配套措施,牽涉到國家整體的經濟與地理發展,需要中央政府有統籌性的國土規畫,而不是把一切當作選舉人頭考量,均分性地稀釋了資源,完全違背集中戰力的基本原則,贏了選舉,而輸了台灣更長遠的未來。
文字|陳樹熙 指揮、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