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舞蹈
-
腦海裡的旋律
來跳舞吧?
新年,在電影串流平台上重新複習了1992年的經典名片《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全片最精采的,莫過於跳探戈的橋段:劇中,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失明的退伍軍官,他領著美麗的年輕女孩在飯店舞池裡翩然起舞。女孩想學探戈很久了,卻因自己的男友無意願配合,一直沒有圓夢。 啊,我想著學跳探戈也好幾年了!年過五十,對能促進健康之事益發感到興趣。大腦科學界不斷有研究顯示,跳舞對增進身心健康好處多多;舞步相較複雜、趣味性高,而且需要即興發揮的探戈,不僅是很好的出汗運動,也能美化體態、增加自信,甚至能讓我們的腦細胞保持在最佳狀態有研究顯示,跳探戈宛如動態的正念冥想,對治療憂鬱症和壓力管理十分有效。 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研究團隊召募30名年齡在 68 歲至 91歲之間的銀髮族,並將一半的成員分配至實驗組,讓他們學跳探戈,因為這項舞蹈練習不僅有趣,還包含一系列可以改善平衡的複雜動作;另一半的成員則是對照組,以步行為運動。「初期,實驗組的受試者穿著運動褲和運動鞋來參加實驗,但在第三或第四堂課之後,他們開始化妝,還會配戴珠寶來跳舞。」主導研究的麥金利教授(Patricia McKinley)提出的側面觀察相當有趣,長輩的自信心和尊嚴在不知不覺中再度甦醒,是件多麼棒的事。 10週之後,科學團隊進行測驗,發現不管是探戈組和步行組,在記憶力測驗中都有良好表現,不過,在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測驗部分,只有探戈組得到顯著進步。研究人員也發現實驗室裡的學習也漸漸轉化為舞池之外的生活技能,譬如,探戈組受試者的溝通能力有正向改善,不管是講電話還是回覆電子郵件的能力都提升許多。此外,探戈組的長者平衡感和運動協調性也獲得改善,不但能降低他們日常生活中跌倒的風險,對於原本體弱、髖部骨折的長輩來說,也是很好的鍛煉。 史丹佛大學舞蹈系的理查.鮑爾斯(Richard Powers)從舞者的角度來解釋跳舞對大腦的好處:人在跳舞時需做出一連串快速的決定,多種大腦功能因此被同時運用,不僅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還得支配四肢與軀幹,運用理性和感性,大腦的神經連結因此進一步被強化。以我有限的探戈經驗所延伸出的觀察,探戈舞者的確得面對接二連三的瞬間,幾乎得靠直覺快速地判斷與決定;探戈是即興的,跳舞時,不管是跟隨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古舞團《回來》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舞蹈作品選擇在非劇場的空間呈現,從倉庫、廢墟到古蹟甚至百貨公司中庭,藉著演出和空間對話,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場域的選擇,不僅是藝術家玩形式的創新發想,也展現了表演藝術的有機性。 舞 蹈家古名伸多年來帶著舞者征戰各種空間,證明「舞台」不設限。十年前的《出走》,到這次她選在自家桃園大溪的百年老宅推出古舞團廿周年特別演出《回來》, 連演廿場,別具意義。除了古名伸親率三代舞者呈現擅長的即興舞蹈,還融入戲劇偶戲、影像科技、現場音樂及互動裝置。精銳盡出的陣仗,看得出是她想藉老房子 與新靈魂的對照,進行自我生命和創作歷程的整理,也讓當代藝術的多樣元素在百年建築裡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趣的是,舞團還作了演/餐合一的安排,看表演之餘,還可以享受當地食材烹調的美食。走一趟大溪,有看有吃,再來個小鎮半日遊,何樂而不為?
-
回想與回響 Echo
跳舞,之為一種生活態度
i.Dance帶我們來到都市叢林中的一方綠地(華山的大草原),辦起即興流水席;在講求快速前衛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時空凝結的古早村落,一群台灣與國外的即興同好,彷彿回到孩童般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
即興舞蹈營
從即興重新找尋舞蹈眞義
「皇冠舞蹈夏令營」一直是許多舞蹈新觀念和國內舞壇做「第一類接觸」的所在。今年,皇冠引介南茜和朱利安兩位即興舞蹈家,爲了更深入了解即興舞蹈的內涵,我們做了專訪,以下是訪談的內容。
-
書介
飄浮狀態 葛琳菲爾德即興舞蹈攝影集
葛琳菲爾德(Lois Greenfield)住在紐約,她拍攝的歐美舞蹈作品經常見於《舞蹈雜誌》、《村聲》、《君子》、《時代》。這本書選錄她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一年的八十七幅有關即興舞蹈的攝影作品,由攝影史學家W.A. Ewing作序並採訪。 William A. Ewing. Breaking Bounds:The Dance Photography of Lois Greenfield, Thames and Hudson出版,1992年 120頁.定價14.95英鎊。
-
入門
古名伸舞即興
什麼是舞蹈的「即興」? 最簡單的即興的觀念,就是「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人類的原始與本能。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被一些風格與美學觀念所限制,而減少了許多可能性。「即興」則具有自發性與全民性。就舞蹈而言,幾乎没有一個編舞者没有即興的成份,許多嘗試都經由即興的管道完成。 它是一種創作的過程嗎? 即興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材料開發的源頭。但我比較喜歡没有任何目的的即興,它是自然發生的,不是爲了特定的創作與表演。中國人從小就箝制在過多的臨摹、規矩與條例的「不可以」裏,即興所需要的開放比較欠缺。 即興是把「不可以」的觀念去除嗎? 不,即興是一種解構的東西。表演者必須要夠誠實、有勇氣;欣賞者必須有包容性,没有「對」與「錯」之別。 你在跳編好的舞與跳即興舞蹈間的感覺有何不同? 跳編好的舞時,每個動作附有很多質感的雕琢與細膩的情節;但即興舞蹈不只是表達情緒(emotion),它未經任何的選擇、修飾,是更純粹與簡單的表現。當舞者素質夠好時,雖即興而你不覺其爲「即興」;即興舞蹈本身雖然不帶故事性,但動作間有直接關聯。 即興舞蹈的淨化功能會不會較高? 會。台灣這個環境非常崇拜技巧,但唯美只是藝術的某種形式而已,背後更豐富的應該是這個「人」與他的思想。古典芭蕾的原動力可能在技巧,舞伴是誰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技巧夠不夠好;而即興像在任何狀況下都是一個「原型」,可以變成其他的型式。 受了即興訓練的人,日常生活中的「施」(give)與「受」(take)也會很自然地改變嗎? 對。這個人會變得非常敏感,不斷地進行這條雙向的道路。即興對於台灣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早已接受了太多人家給的東西,而找不出自己的表達方式。目前從小學的舞蹈實驗班開始就有即興課了,但老師若不能融會貫通各家之言,他所教的又成了另一套成規。 不鼓勵即興等於不鼓勵創作。創作就是由點滴的即興累積而成的?</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