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混搭(mixed players)演出,圖中演出者:Et Aussi舞團的Celine Bacque(左二)與莫比斯圓環公社的梁菲倚(左)、陳柏廷(右二),與編舞家孫棁泰(右)(古舞團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跳舞,之為一種生活態度

i.Dance帶我們來到都市叢林中的一方綠地(華山的大草原),辦起即興流水席;在講求快速前衛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時空凝結的古早村落,一群台灣與國外的即興同好,彷彿回到孩童般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i.Dance帶我們來到都市叢林中的一方綠地(華山的大草原),辦起即興流水席;在講求快速前衛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時空凝結的古早村落,一群台灣與國外的即興同好,彷彿回到孩童般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i.Dance Taipei 2011國際愛跳舞即興節

10/29~11/6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舞蹈空間舞團、寶藏巖聚落

有多久的時間,我們幾乎已經快忘了跳舞應該是件享受的事情?又有多久,當我們努力構築偉大的藝術藍圖時,卻忘了與這個城市一起呼吸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去年十月底首度舉辦的「愛跳舞即興節」(i.Dance Taipei)提醒我們,舞蹈不該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藝術,跳舞本來就應該是件好玩的事情,就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

所以i.Dance帶我們來到都市叢林中的一方綠地(華山的大草原),辦起即興流水席;在講求快速前衛的都市中,找到宛如時空凝結的古早村落,一群台灣與國外的即興同好,彷彿回到孩童的玩心,在大雨滂沱中,愈舞愈High,一同享受雨中漫舞的滋味。

即興演出:與觀眾互動的心領神會?

雖然是即興舞蹈,但每晚推出的主題風格都各自精采,尤其第三場的即興演出,好像舞蹈的時尚混搭秀,讓我最為期待,而第一晚的秀就「玩很大」。當晚第三場的即興演出者(部分觀眾主動參與)在中場休息時間,把原來規矩擺置的觀眾座椅,隨機地搬到「展演區」。休息結束,人們習慣性地去找自己原來的位置,此時某些人則被迫坐在「搖滾區」觀看,他/她們也間接參與了這場演出。在這個即興節的活動場域,觀眾沒有在「實驗劇場」觀看表演時一貫的疏離冷漠,多是熱情或坦然接受演出「邀請」。然而,其中一段「人性大考驗」最讓人玩味。

一名表演者拿出大拖把不斷拖向觀眾的椅腳,此時多數的觀眾都會自行移開椅子,形成不一樣的「舞台造景」,大家在觀看他/她們互動的過程中,情緒也參與其中。直到表演者遇上王小棣導演時,王導演故意「不為所動」,這時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讓「演出」到了高潮,引來現場笑聲不斷。接續他/她們又開始動另一位觀眾的念頭,也如法炮製地對待這名觀眾,然而這名觀眾更頑固了,怎麼也不肯移動,此時表演者直接侵犯觀眾的「身體領地」,操弄對方的身體,而對方猶如深藏不漏的「武林高手」任由其搬弄身體,掀起了另一波高潮。

雖然現場這名觀眾「無為而無不為」的表現讓人驚訝連連,然而表演者某些主動性的動作,亦讓我產生不舒服的感受。(如以腳掌「頂」對方大腿、以及像撥弄調皮孩子的頭一般,直接隨意地撥動對方的頭髮)觀看即興產生的立即感受,讓我們興奮指數飆高,但在即興的演出中是否存有社交距離?還是該有一個彼此心領神會,類似邀請的動作與眼神?這是我當下的疑問。

工作坊:一場與他人身體/心靈的對話

前一陣子搬家翻出了許多舊物,其中一本畫冊記錄著過去參加接觸即興當下的感受。躍於紙上的文字與圖像,好像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

印象中,當時參與接觸即興大多是「社會人士與劇場人」,真正舞蹈科班的學生或舞者反而是課程中的「稀有動物」。依稀記得自己曾經像個神力女超人,輕鬆抬舉體重多出一倍以上的「男舞者」,這過往的身體經驗,在參與第一屆國際愛跳舞即興節中又再次深刻地被喚醒。

連續四天的工作坊,分別由來自法、韓、德(美)、日、港不同國籍的接觸即興專家授課,分享著自己對接觸即興的理解和探索,參與活動的成員也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少數再少數的舞蹈從業者之外,有人從事按摩理療、有人做視覺藝術、有人是一間茶坊的主人,大家幾乎都或多或少因為主辦單位「古舞團」常年的深耕推廣而早有接觸,在看似「日常」的身體下,藏不住的是一顆全然開放的心胸,所呈現出的「自在身體」,課程中某些學員那心凝形釋、渾然忘我的舞動非常吸引我的目光。

工作坊內的氣氛彷彿「理想國」一般,除了窗外建築工地製造出的聲響,提醒我們仍身處都市叢林中之外,幾乎摒除了所有外界的快速節奏,各種不同的身體在課程老師的帶領下,相互擁抱彼此。來自法國的Celine Bacque和韓國的Bong-ho Kim是一對夫妻,兩人在二○○七年共同成立了Et Aussi舞團,兩人經常分別與不同藝術家合作,這次他們各自主持一個單元。

Celine十分幽默活潑,課程著重放鬆技巧的運用,引導學員藉由對「水的想像」,讓意念帶領身體離開慣性,感受最細微的肌肉和脊椎骨骼,達到深層肌肉的運作與按摩。再由個人的想像擴延至對雙人、群體的空間想像。Bong-ho就顯得「正經」些,他強調如同「丹田」的「微笑中心」概念,藉由感受「微笑中心的球球」移動感受空間,在雙人的練習中不斷強調「動作是由彼此的互動連結下自然產生,不刻意創造動作……」這堂課Celine就像調和劑一樣,適時地以她的幽默,緩解逐漸凝結的氣氛。

來自大阪與東京的Chico Katsube與Shoko Kashima,是日本接觸即興節(CIFJ)的創辦人。她們探索的是「接觸即興裡的空,以及空的可能性」。這次工作坊當中,她們最強調的是「動作技巧」的學習,以循序漸進簡潔的動作技巧體驗,讓大家感受「空」(間)的存在。

而來自香港擁有戲劇、舞蹈雙重背景的馬才和,與嚴明然在一九九五年共同創辦了「多空間」舞團,他們策劃的「i-舞蹈節2009」是古舞團創辦人古名伸興起在台灣舉辦《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的重要關鍵。

馬才和在「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中強調「呼吸」的重要,引導學員探索不同的呼吸帶動身體的方式,並提醒學員隨時打開感官、聆聽與覺察,「品嚐」所處空間的變化。例如:感覺空間與能量,讓身體和空間中的不同物件互動;以動作模仿空間中物件的線條,如教室中的燈、鑲嵌在天花板上的螺絲釘……

即興節最後一堂工作坊是由Kurt Koegel來主持。他在美國成長,一九八八年後移居歐洲,現任德國法蘭克福HfMDK當代舞蹈教學法研究所所長。他強調的是「本體空間的探索」。以「正向空間」和「負向空間」來說明實體物件的空間和實體物件外的空間,藉此隨時關照自己與他人/環境之間的空間關係。課程中他花了許多的時間帶領大家「逛」這個可以一眼穿透的排練室(皇冠出版社五樓舞蹈空間舞團排練室),從環境的大空間到群體的空間,再限縮到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負向空間關係。想像四肢如「蜥蜴一樣黏黏的腳趾」開發學員在負向空間探索時的動作質地。

傾聽他人,感受環境的「接觸即興力」

我認為,即興舞蹈反映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熟稔「舞蹈技巧的人」的專利。「非」舞者的身體也能跳舞,而且有可能跳得比舞者更好,這更好的關鍵在於一顆開放的心胸、對自我身體操控的能力,與傾聽他人動作訊號的敏銳度。

四天的工作坊與許多學員的互動感受,自己特別喜歡「有人生閱歷」的日常身體。「有人生閱歷」的身體特別會去「傾聽」他人的身體訊息,像跳探戈一般,彼此有來有往,舞動的過程是流暢而舒服的「對話」。往往結束「對談」後,彼此也形成一種心領神會的無形默契,而這一天也顯得特別愉悅有精神。

反之,某些身體是亟欲表現而衝撞的。在彼此互動中,常處於主導位置,想著自身動作的設計,接收不到他人釋放的訊號。在過程中,常需要花特別多的心力去感受突如其來的變化,一不小心就會有失去重心,卻得不到即時救援的那隻手。這或許與現今數位科技深入生活,許多人習慣於在群體中「消失」(如擁擠的捷運車廂中專注於手機遊戲,不存在於現場的身心),逐漸失去了感受環境變化的能力。

當人們將虛擬誤為真實、當彼此日常的身體逐漸疏離,那麼心靈的距離將更遙不可及。古舞團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愛跳舞即興節」,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即興舞蹈現今的發展與交流,它更帶領我們感受不同文化環境形塑下的「即興風格」,接觸即興不止是舞蹈,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顯現。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