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域之二

相關文章 4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造不一樣的東方風

    《三探東風》不以說故事為目的、不刻意營造東方情調。在挑戰武功、動作與現代舞技巧的對立與融合間,不經意地流露出屬於東方純粹的美感與邏輯。這個作品有一個很抽象的副名「白水天」。楊銘隆說,他希望抽煉出京劇肢體更抽象的質感。

    文字|田國平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為皇冠藝術節十週年推出新作品。圖為該團去年作品《小小孩》。
    百匯

    標舉跨界,歡慶二十週年

    皇冠藝術節前身為「皇冠迷你藝術節」,在皇冠雜誌四十週年時擴大舉行,轉型為「皇冠藝術節」。十年後的今天,鎖定「跨界合作」模式為主的策展方向,每月以不同主題呈現,演出自四月至七月分別舉行。 四月皇冠藝文中心會與「女人組劇團」合作,從女性議題、女性導演出發,將發表「二○○四年十全十、美女節聯演計畫」之八項製作。(參見嚐鮮篇) 五月則有舞蹈空間舞團運用機械裝置與舞蹈即興所呈現的《域之二》,除由藝術指導楊銘隆主導整體結構外,並將由所有舞者共同參與主題的創作與發展;而近年在偶劇及劇場藝術上表現傑出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也將針對皇冠小劇場的型態,利用充滿創意及使用環保材質的各類偶,製作以中、高年級兒童為對象的作品。 六月起,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三位主要導演鴻鴻、陸愛玲及傅裕惠,將各自發表一段半小時的獨幕劇,搭配下一週以結構即興為主的古名伸舞蹈團與比利時音樂家彼得‧蔡司(Pieter Thys)的現場即興音樂演出《新地界爭霸》。之後還有新生代頗具膽識與創意的「外表坊劇團」導演李建常,以與皇冠出版社相關的「書籍」來創作。 七月則由「水母漂集團」導演陳俊明,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年輕團員陳冠霖,合作《訊息消失》。二○○四年九~十月則有兩檔六場的「小亞細亞網絡──創作大匯」。邁入第七年的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絡,這次將結合來自新加坡、漢城、東京、京都、北京、香港及台北的藝術家,分為舞蹈類及綜合類兩組,於今年共同參與為期四週的「創作與創意會議」(Creators Meeting)。 (本刊編輯 傅裕惠)

    文字|傅裕惠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編舞時,楊銘隆話不多,丟出遊戲規則後,剩下的就是舞者的即興空間。
    舞蹈

    身體搞機械 即興玩空間

    排練場上,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正和舞者們排練五月即將發表的新作《域之二》,舞者們伴隨著極限主義音符舞動著規律純淨的線條,平衡簡潔的構圖,自成一個恬適自足的世界,彷彿有一道光,將戶外迤邐綿延的鬱悶化開了。 《域之二》空間的即興遊戲 顧名思義,新作《域之二》的主角是空間。楊銘隆認為,現代都會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身體互動關係非常微妙,像是在樓梯間兩人迎面襲來的擦肩碰撞,洗手間裡廁門一開一闔的出入節奏,電梯中擁擠卻疏離的身體,幾乎都能成為舞蹈的元素,讓他信手拈來。他為整個作品預留許多即興空間,楊銘隆透露自己也將參與部分片段的演出,他形容這支作品就像是「有機結構體」,因應不同空間、舞者和觀眾的加入,而有不同的形狀。 這次他要把玩顛覆的空間,是今年剛好滿二十歲的皇冠小劇場。當楊銘隆問:「皇冠小劇場可以怎樣玩出新的花樣?」時,舞者面對這個朝夕相處以致麻痺無感的空間,臉上浮現困頓的表情,腦筋一片空白。沉默空氣凝結一陣子後,楊銘隆主動提出「密閉空間」的概念,馬上有舞者反應:「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不就是每天關在小房間裡工作的人嗎?」,緊接著彷彿被展示在玻璃櫥窗裡的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小姐、網咖隔間的電玩家等等類似的點子被激盪出來,霎時間討論熱絡不少,很多有趣的舞蹈意象也就在此發生了。 《域之二》的動作編排重新回到楊銘隆所熟悉的崔莎‧布朗式舞蹈語彙,舞者的身體傾向於機械式的運作,舉手投足的延展都落在垂直水平軸線上。只是楊銘隆近年跨界編舞,從東方文化擷取不少元素,似乎也更了解東方人的身體,潛移默化下,楊銘隆的「崔莎‧布朗」產生「質變」,在呼吸吐納間,舞者的身體多了點東方婉轉蜷繾的餘韻。資深舞者詹曜君說,這是個很奇妙的變化。 「域」見楊銘隆 楊銘隆曾是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首位華人舞者;歷經多年的西方舞蹈經驗,楊銘隆從前年開始,融合東西方表演素材,以「傀儡」操控和被操控意象為題,所編創的《東風乍現》(2002)、《再現東風》(2003)似乎讓他編舞生涯展開新的一頁。 編舞時,楊銘隆話不多,丟出遊戲規則後,剩下的就是舞者的即興空間。在發展過程中,楊銘隆手持著DV,一邊看著場上舞者肢

    文字|廖俊逞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域之二》玩了很多空間的遊戲。
    舞蹈

    空間遊戲?

    域之二的問題在於,所使用的諸多媒材間似乎未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文字|陳雅萍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