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劇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下) 裡.泰國劇場進行式
1張在地人帶路曼谷表演空間地圖 2位泰國當代藝術專家觀察報告 6位泰國表演藝術家墾荒之路 繼七月「表泰國」觀光客的凝視之後,本期「裡泰國」除了特邀新加坡籍策展人鄧富權、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揭開天使之城的歡快、開放面紗,揭示泰皇蒲美蓬過世後,動盪的民主政體對劇場的影響。 除了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外,本刊亦介紹劇場導演暨曼谷劇場節推手Pradit Prasartthong、劇場編導演全才Nikorn Saetang、古典音樂家Phongsathorn Sutham與Santi Udomsri、劇作家Daraka Wongsiri與即將來台演出《靈薄域》的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看這六位創作者如何在資源相對貧瘠的表演藝術窮山惡水中,奮力一搏,殺出血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上) 表.外國人眼中的微笑之國
泰國人都愛微笑? 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笑著說:愛微笑的泰國人微笑時,代表三件事:我同意你、我不同意你、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曼谷很現代化? 錄像藝術家許家維說:曼谷有厲害的觀光設施、百貨公司,但與當地脫節。 觀光客看的劇場跟泰國人看的劇場有什麼不一樣? 曼谷當地藝術工作者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觀光劇場 對外來者而言,泰國有著極開放、包容的姿態,而泰國人的天使之城曼谷,因國際熱點的地理優勢,作為東南亞旅遊第一線城市,具備了過度齊全的各類型觀光設施與活動,在表演藝術方面,則為觀光劇場。 但此些以面向觀光客為目標的劇場演出,並不足以呈現泰國的全景,因此本刊將以「表」、「裡」為形式,於本期首先介紹「表.泰國」,速寫當前曼谷知名的觀光劇場「表相」,並透過四位曾與泰國進行交流合作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陳武康、吳文翠、蔡淩蕙之眼,分享其泰國經驗,並於下期八月號正式揭開泰國面紗,呈現「裡.泰國」,期能一窺泰國人的泰國表演藝術時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泰國旅遊,你「看」到什麼?
泰國,高居國人東南亞旅遊人數首位,多元、包容、歡迎外來者,讓泰國文化豐富繽紛,擅於從他國擷取文化元素,重新賦予「泰式」獨特的五味雜陳,也予外來者「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發生」的期待心理。國外旅客經常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包含了觀光劇場表演,透過這些演出,旅客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泰國」?
-
焦點專題 Focus 服貿協議,加速花蓮觀光劇場開發?
原民文化只是包裝? 政商虎視眈眈
回頭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合夥形式設立劇場、音樂廳演出場所的經營單位。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50%,不具控制力」一項,除去可能引發種種審查效應之外,還必須把它跟服貿協議內對於金融業、旅行業等等的開放程度進行統整性的了解、比較,對照各縣市產業政策的規劃,才能看出「蓋(經營)一座劇場」更具擴散性的影響。
-
專輯(二)
傳統演藝vs.觀光產業
二戰之後,「觀光」快步發展成巨大的產業,在上個世紀末,在一年之中全球人類據統計大約有五億人出門旅行。今天,我們有許多文化經驗是透過觀光所經驗到的,其中包括對各國表演藝術的體驗和認識。 時值政府宣示的「觀光元年」,亦是「創意文化產業」風潮方興未艾之際,觀光劇場的議題因此獲得被重新思考、定位的機會。本專輯試圖深入討論:台灣到底需不需要觀光劇場?台灣的觀光劇場該怎麼做?台灣第一家民營的「臺北戲棚」一年來的經營經驗釋放出什麼訊息? 除了台灣自己有限的經驗,我們也提供了中國、日本、奧地利等各國的觀光劇場經驗,試看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演藝能在各國觀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期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的政府與民間也能精確規劃觀光和表演藝術雙贏的明天。
-
專輯(二)
重整「賣相」,軋上觀光「藝」角
台灣向來擅長的是創意而非傳統,對於觀光劇場的想像,台灣傳統可以是一環,但現階段未必適合標舉為主訴求。就算目前不是站在觀光劇場中央的主角,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只要每一場都好好演,再能像日本觀光為能劇、歌舞伎配搭的耳機和歌謠冊一樣,逐步有效地培養自己的觀眾,下個階段未必不能躍升為主角。
-
專輯(二)
土法煉鋼,以創意撐起產業
身為台灣第一座民間經營、以傳統演藝為賣點的「觀光劇場」的幕後推手,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在臺北戲棚開棚週年的此時,以感性的口吻敘說她當時為何要成立這樣一個劇場。她表示,其實她「只是想建立傳統表演藝術的商業價值,看看能否為救亡圖存另闢蹊徑」,但在未有前例的狀況下土法煉鋼,這其間的曲折,跨入不熟悉的旅遊業的艱辛,值得有心效尤者細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