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哈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向莒哈絲致敬 以作家的三部曲演繹作家
跨足文學、劇場、電影,在寫作及編導領域都自創一格的莒哈絲一生多采多姿,莒迷也遍佈全球,今年是她的百歲冥誕,巴黎劇場界先後推出十個莒哈絲的作品演出向她致敬。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導演兼演員的貝薩斯所策畫的三部曲──《三個年紀的瑪格莉特.莒哈絲》,選三個年齡點,用作家自己的作品來演出作家這個人物,極具創作趣味,也值得細細體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她寫作,因為她不想自殺
關於孤獨,她說,她終生一個人寫作,有時有人陪伴,有時沒有人陪伴,她和每個人都一樣,一路把孤獨掩藏到底。原來,她是這麼活下去的。原來她這麼活了一生。
-
演出評論 Review 歌聲是浪,但見黑暗中斯人走遠
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沙灘上的腳印》
《沙》劇讓我驚艷於多重感官與視覺畫面聯結的新穎──即使製作規模和品質仍顯得侷促尷尬;假使不將《沙》與一般戲劇相提並論,而能尊重創作者(無論編導、表演者與設計群)對「特定狀態」的描繪,那麼,對我來說,整體呈現的節奏,既節制又成熟,而演員魏沁如也與導演合作出一種獨特原創的肢體風格。
-
焦點專題 Focus 這裡是S塔拉,過了河,還是S塔拉
莒哈絲起死回生的文本默讀
填滿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毀壞它。 瑪格麗特.莒哈絲 她問你有沒有看過海,問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 你說太陽正要升起,但一年這個時候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天空才會完全明亮。 她問你海什麼顏色。 你說:黑的。 她說海從來不是黑的。你一定弄錯了。 你問她覺得是否會有任何人會愛你。 她說不會,可能不會。你問:是因為死亡嗎?她說:是的,因為你的感受如此遲鈍而渙散,因為你說謊而且還說海是黑的。 接著她沈默不語。 《死亡的惡疾》
-
焦點專題 Focus 跟著莒哈絲的創作進行式
徐堰鈴《沙灘上的腳印》 劇場折射小說文字氛圍
《沙灘上的腳印》是在完整版的《勞兒之劫》登場前,隨工作進程應運而生的第一部曲。從小說文本轉換到劇場空間,導演徐堰鈴打一開始便設定要和兩名編劇與現場音樂一起工作,將描摹內心的小說文字落實「在場」:「我想讓這個作品暴露在一種創作的進行式裡,甚至劇名也可以叫做『莒哈絲式』,因為沙灘上的腳印可以是角色、可以是路人,更可以是莒哈絲的在還沒被沖刷淹沒前」。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莒哈絲的墳上起舞
林如萍《Kalpa:時光之劫》 一場音樂性的感官之旅
《Kalpa:時光之劫》的文字濃度並不高,文本構成像是舞譜,角色對演員來說幾乎無跡可循,表演的加強與演練,為的是完成感受性的細節,一個表演、一個眼神、一個語調,都需要非常細微的經營,感官之旅取代了理性邏輯的推敲。導演林如萍企圖以演員的身體、聲音、影像和空間,構築一個音樂性十足,綿密細緻的「S塔拉」。
-
音樂
缺席的歌樂之美
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低音薩許克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