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低音薩許克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
NSO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一—生死對決
TIME 9.23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經過颱風的幾番波折,NSO今年的開季音樂會總算順利地演出。一如音樂總監簡文彬的堅持,每年NSO邀請一位本國作曲家為樂季開場音樂會創作新曲,今年被邀請的是旅奧多年的施捷。
《離-紀念施敏》成功呈現文字氛圍
這首為紀念其亡兄而寫的單樂章交響音樂《離-紀念施敏》,以莒哈絲的《河流三部曲》之三為音樂意涵,向來從文學意境所延伸的音樂作品,不只考驗創作者的轉換功力與巧思,更直接呈現了創作者人文素養的深度。雖然樂曲解說裡,除了短短三句作曲家所寫的文字,並沒有關於莒哈絲這套作品的任何說明,然而就有限的字句來看,作曲家的確成功地在音樂中呈現了文字的氛圍。
在作曲家簡介中,描述施捷的作品風格特色之一為「表現心理變化的過程」、並且「反對形式主義」,關於前者,在音樂中是顯而易見的,音色的鋪陳與轉換既然十分貼切地呈現了文字的意涵,那麼心境的變化過程自然也能明白地被傳達。而整體曲式雖然不若傳統交響曲與交響詩一般地血肉豐盈、骨架分明,但仍四平八穩地自成一格,如淡雅的水墨畫,緩緩渲染。
聽覺上的悠然,卻需要演奏者如屏息般的沉穩功力,NSO當晚展現以往罕見的穩定性,自始至終,維持施捷作品中極為細膩的音色轉換。而對於音色在空間裡的流轉與傳動,指揮與樂團之間的契合更見緊密,足見NSO在音樂質感上的掌握與實踐能力,又更上一層樓了。
美麗的詩篇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
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以十一首詩文譜曲的第十四號交響曲,其編制應為視作大型的室內樂,並且是「獨奏者」的室內樂編制,作曲家將每個聲部視作獨奏聲部思考,樂團並非兩位獨唱者的伴奏樂團,而是擔任一起建構整體音樂的重要聲部。這首在樂句架構與聲音脈絡都已經完全跳脫古典形式的交響曲,對演奏者與唱者無疑是相當嚴苛的考驗,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對於各聲部間的互動與現代音樂中常見的點描式的配器安排,雖少了一點熟稔的自信,但是整體聲響還不至於支離潰散。
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Tetyana Zakharchuk)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音色自始至終無法呈現各個詩篇不同的性格與情緒,最令人感到遺憾的部分則是沒有意識著整個樂團的互動,唱出的旋律索然無味並且遠遠游離在整體音樂之外。男低音薩許克(Andrzj Saciuk)大致上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語言與歌樂的美,在這場演出中是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