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爾士.戴維斯
-
焦點專題 Focus 《海拔之上》與《酷爵士》
飛越山巒與酷派,兩場超級令人期待的夏日爵士饗宴
夏日,是最迷人的季節,到了夏天,總有「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為樂迷帶來一場又一場精采絕倫的爵士現場,每一位音樂家、每一個團體,以及所有參與其中的樂迷,大家充滿感染力的創意能量,彷彿讓整座城市的節拍律動都鮮活了起來。 聽見風景的聲音:羅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今年,我想特別推薦其中兩場演出,首先,是拿下多座金音獎與國際音樂獎項的爵士唱作人羅妍婷六重奏的「海拔之上」。 可能有讀者會說,幹嘛啊,寫樂評一定要這麼假掰?還「爵士唱作人」,你講爵士歌手不就解決了?但還真不只是這樣!首先,這個詞我也是從本地音樂節的介紹看來的,再來,羅妍婷還真不是歌手兩個字可以概括的,她寫詞、作曲、演唱、編曲、組建並指揮樂隊,一個人做了非常多事情,上次看現場,她笑說自己還得兼任主持人! 「海拔之上」的曲目,延伸自羅妍婷最近的EP project 《Land Forms》,以音樂描繪地形風貌,主題來自創作者親身走訪過的風景記憶,也許是山脊,也許是群島,或者高地、沙丘。羅妍婷的音樂,像是她釋放出自己想像力的無人機,盤旋飛掠於地表之上,忽高忽低,觀察的鏡頭,卻總能聚焦於地貌景致當中,富有詩意的標的物。 欣賞羅妍婷的樂曲,最重要的是要放鬆。將你的心神沉浸寄託在她的音樂之上,真的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什麼叫做「乘著歌聲的翅膀」。讓她載你在廣袤的空間中翱翔,用一句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讓你「用音樂看見大自然」。羅妍婷的歌曲很有個性,除了心思細膩、創意時有驚喜的歌詞外,音樂上,她是很擅長炫技的。你可能從一個舒緩,很吸引人的動機樂句開始跟著往前走,沒多久,旋律延展下,就會發現音樂變得非常華麗複雜,樂團成員各自快速應和。羅妍婷自己甚至已經開始使用「吟唱」(scat)的技法,撇開了有敘事意義的歌詞,將人聲變為純粹的樂器,加入了樂團的合奏即興之中,音符瞬間碰撞,閃爍著耀眼的火花。像是靈魂出竅,跟著羅妍婷想像力的無人機,穿梭在精巧的煙火秀當中,給你一幅又一幅超近距離的煙花迸發特寫。或許,一直要等到無人機回航落地,心神初定的你才驚覺:「啊啊啊!剛剛的景色是如此奇幻!」
-
焦點專題 Focus
麥可.摩斯曼:酷派不耍酷,透過旋律線條看見彼此真實樣貌
超過四分之三世紀和一片太平洋的時空距離,讓2025年台灣和1950年代美國短暫相連的,是酷派爵士內斂舒緩的樂音。 爵士樂就是有這種跨越時空的能力。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為台灣培養跨世代優秀爵士音樂家的麥可.摩斯曼(Michael Mossman),也就是這麼與爵士結下不解之緣。出身賓州的他,自小學習小喇叭,「但我實在不怎麼喜歡學校練的音樂,於是總是打開廣播電台聽爵士樂」。從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附近電台錄播的樂音,讓麥可.摩斯曼認識了克里福.布朗(Clifford Brown)、伍迪.蕭(Woody Shaw)和李.摩根(Lee Morgan)這幾位歷史知名的爵士樂手,甚至拿出小號與佛瑞迪.赫巴德(Freddie Hubbard)、吉米.希斯(Jimmy Heath)、和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等人合奏。 上了大學的摩斯曼,繼續同時修習古典樂與爵士樂。後來來到紐約,坦承「我很幸運,當時許多開創門派風格的爵士傳奇都還健在,讓我有機會親臨現場,甚至與他們共同演出。」他加入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迪吉.葛列斯彼(Dizzy Gillespie,後開創咆哮樂)等人帶領的大樂團,與前衛爵士樂手洛斯可.米契爾(Roscoe Mitchell,為美國芝加哥前衛爵士團體「Art Ensemble of Chicago」團員)與安東尼.布雷斯頓(Anthony Braxton)等人同台,也從馬奇托(Machito)、提托.普提(Tito Puente)、艾迪.帕米耶利(Eddie Palmieri)以及雷.巴雷托(Ray Barretto)等大師的合作經驗中,熟悉拉丁爵士的演奏風格,甚至接到當年曾參與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酷派誕生》(Birth of the Cool)專輯錄製的傑瑞.穆利根(Gerry Mulligan)來電,邀請參與巡演。回憶當年與收音機合奏的兒時想像,日後竟多次成真,讓摩斯曼總是以此鼓勵學生:「只要你認真想像某件事,最終必能使其實現」。
-
致敬邁爾士.戴維斯 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再掀酷派狂潮
集結來自美、日、台各方爵士好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以下簡稱節慶樂團),於8月29日晚上來到國家音樂廳,帶來「酷爵士」音樂會,準備為爵士樂迷再現由小號手邁爾士掀起的「酷派爵士」(Cool Jazz)浪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癮.迷》 時空交錯的愛戀苦痛
描繪兩個時空中生命經驗交錯的《癮.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製作,藉由三條故事線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美國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與虛構的演員羅伯,讓觀眾看到,面對異國風情,藝術家們如何突破神魂顛倒的狀態,將百味雜陳的自身經驗轉化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不同於著重拼貼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後重製的《癮.迷》強調舞台立體感的延伸,營造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
-
焦點專題 Focus 平易近人、隨時學習的爵士明星
我所認識的肯尼.賈瑞特
三年前的一場演出,台下觀眾爆滿,台上卻出現問題。麥克風不是無聲就是爆音,觀眾都替他擔心生氣,可是他完全不動聲色把它表演完,結束後更沒有抱怨過一個字。肯尼.賈瑞特(Kenny Garratt),這位堪稱「中音薩克斯風第一人」的大師就算在台上停下來發脾氣也很合理,但他表現的是一個音樂的情緒和態度,那種風範,相信大家回想起來都不會覺得肯尼不好,反而認為他真的了不起。第一首歌是中板,第二首歌他跟鼓手使一個眼神,連數拍都沒有,直接下歌就是每分鐘三百拍,台下的董舜文跟鄰座的朋友不禁互看,臉都綠了,「怎麼這麼快呀!」整場的演出,四層樓所有觀眾都站起來隨著音樂跳舞。沒看過音樂廳這麼熱鬧,更感覺到他這麼有感染力的樂手真的是少數。不管到哪裡、哪個民族,肯尼.賈瑞特就是有辦法讓全場觀眾high到不行! 從二十歲左右就成為傳奇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合作團員,多次葛萊美獎提名、高明的即興演奏、將世界音樂注入展現無限能量爵士樂壇中生代大師背後是什麼樣的真性情?就讓與他交情甚篤的台灣薩克斯風手董舜文告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