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普契尼

相關文章 4 篇
  • PAR表演藝術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雷史畢基《古代舞曲與歌謠》 雷史畢基向以善於運用古代音樂的素材於創作中而著名。他的《葛利果小提琴協奏曲》,便是受葛利果聖歌的感召而作,又如這張CD中的《鳥》組曲及《古代舞曲與歌謠》的三部組曲,均爲其硏究古代音樂的心得成果。 《古代舞曲與歌謠》是根據音樂學者Chilesotti所擁有的古代音樂手稿的抄寫本所作。此三部組曲各由四首曲子構成,充滿了質樸天眞的元素,但却是以最精準的管弦樂法所創作。雖然所使用的是古老的素材,但和聲頗具現代感,可視爲全新創作的當代曲目。 第一部組曲創作於一九一七年,演奏所用的樂器包括:長笛、雙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各兩支,英國號、小號、豎琴、大鍵琴各一,以及弦樂器組。此組曲與雷史畢基最著名的《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泉、松、節慶》相較之下,亦具有多彩的管弦樂效果。第二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二三年,樂器編制增加了高音短笛、長笛、小號、大鍵琴各一,二支豎笛及伸縮號、定音鼓各三。第三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三二年,全部只使用弦樂器。 此張專輯優異之處除了演奏詮釋極佳,錄音更是均衡完美。音樂與音響的偉大結合,以此爲代表。 荀伯格《昇華之夜》 《昇華之夜》或譯爲《淨夜》,是當代音樂大師荀伯格於一八九九年的創作。此曲原是爲室內樂合奏團(六重奏)所創作的作品,一九一七年他將其改編爲弦樂團的合奏曲,一九四三年又將此弦樂團版重新修訂。 《昇華之夜》的創作運用了大量的擴張性曲調,可說是荀伯格創作無調性的十二音列音樂之前期作品。作品中充滿了無調性音樂游移不定的感覺。作品標題《昇華之夜》Verklrte Nacht是取材自德馬(Richard Dehmel)的同名詩作。此曲淸冷感性的氛圍便是由此詩中而得。 詩的內容是敍述一對戀人走在寒冷月光下的森林,女方吿訴男方她已懷有別人的孩子,她確信(在她遇見目前的男伴之前)由於母愛的本能,至少使她發現了生活的目的,儘管生活並不如意;男方有感於當時月夜迷濛的氣氛,十分體諒女子的處境,相信只要他們眞心相愛,這個未出世的小孩必將眞正屬於他們倆人。於是擁她入懷,緩緩前行。 卡拉揚以極具官能式的美感詮釋此曲,在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 劉岠渭善用誇張的肢體動作、系統性的整理,將音樂作品徹底解剖,讓聽眾在短時間內,親身感受音樂的力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劉岠渭與游昭明 共傳「音樂教」

    「花三千元聽維也納愛樂得來的感動,還不如劉岠渭一堂三百元、用CD唱盤所播放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這是企業家游昭明對「劉氏魅力」的親身感受。一場單純的音樂欣賞講座,如何點燃中年企業家對音樂的熱情,並進而號召同好一起為古典音樂的社會傳播而努力?

    文字|林采韻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

    化為動作的音樂

    林懷民與NSO合作完成的《托斯卡》雖尚未臻完美,然相對於《八月雪》,直可稱價廉物美,做到了華格納曾言「化為動作的音樂」(Zur Tat gewordene Musik)之音樂劇場。「當下台北」的導演理念雖未必能為演出成就加分,但吸引了許多人初次接觸歌劇,是無庸置疑的。

    文字|羅基敏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將於台北市音樂季《杜蘭朶》演出主角之義大利男高音賈可密尼,在歐洲之聲名不弱於三大男高音,爲近年來台灣演出歌劇中最大的卡司。
    焦點

    謎樣的西方中國公主 普契尼的《杜蘭朶》

    Insomma io ritengo che Turandot sia il pezzo di teatro pi normale e umano di tutte le altre produzioni del Gozzi In fine:Una Turandot attraverso il cervello moderno il tuo, d'Adami e mio 總之,我認爲杜蘭朶應該是一部很正常又富人性的舞台作品,就像勾季的其他作品一般。最後:一部經過現代頭腦、由你、阿達彌和我共同創造的杜蘭朶。 ──普契尼致希莫尼信,一九二〇年三月十八日

    文字|羅基敏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