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川劇

相關文章 6 篇
  • 《白蛇傳》白素貞由梅花獎得主劉誼(左)飾演、劉穌(右)飾旦角青兒。
    焦點專題 Focus

    蜀風雅韻 絕活再現

    繼一九九九年後,四川省川劇院四月份再度訪台。暌違廿年,這次訪台將帶來全本《白蛇傳》,與經典折子戲專場,將演出〈六月雪〉、〈跪門〉、〈殺狗驚妻〉、〈包公賠情〉、〈情探〉和〈老背少〉等。這次四川省川劇院訪台的演員陣容堅強,除了有梅花獎得主崔光麗、劉誼,還有熊憲剛、夏昌榮等國家一級演員,及一批九○後青年演員,令戲迷引領期待!

    文字|游富凱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西門慶幻化爲八臂哪吒,逼迫潘金蓮殺武太郎一景。
    即將上場

    四川自貢市川劇團

    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川劇,善於吸取其他劇種之長,囊括消化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等五種聲腔;其中,高腔最有川劇特色:曲牌體、長短句、台前徒歌,台後幫腔;或以第一人稱揭示劇中人內心世界,或以第二人稱與劇中人對話,或以第三人稱評述劇情;幫腔多能,高腔多彩,在戲曲中獨樹一幟。 川劇劇本文學性強,擅長喜劇,即使演悲劇,也要賦予喜劇色彩;內容生動,大膽誇張,趣味盎然,啼笑交集,表現了四川人幽默詼諧的性格特徵。 成立於一九五一年的自貢市川劇團,邀集川南鑼鼓音樂名家,形成以擅長演高腔「幫打唱」劇目的藝術特色。該團重視劇本創作,其中以《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歲歲重陽》、《潘金蓮》、《柳靑娘》、《夕照祁山》最爲著名。《巴山秀才》一劇並有英譯本發行;《潘金蓮》別具一格,是一九八六年中國劇壇十大新聞之一;《夕照祁山》更被譽爲難得的藝術精品。編劇魏明倫是一九八七年新華社公佈的中國九大劇作家之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民國六十年,首屆「大陸地方戲劇聯合公演」,演出劇種包括川劇、越劇、揚州劇、閩劇、豫劇、評劇、粵劇。
    特別企畫 Feature

    秦腔、川劇在台灣

    歷年來,秦腔、川劇活躍在「大陸地方戲劇聯合公演」及文藝季等活動中,在文化建設的進程上完成階段性任務──以慰鄕情、以續傳承,目前演出已由燦爛歸於平靜,復因兩岸交流,本地團赴大陸聯演或大陸劇團來訪,再度開啓表演新頁。

    文字|牛川海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四川自貢川劇團演出的《潘金蓮》。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文字|李孝悌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白蛇傳》中的變臉「鐃缽」。
    回想與回響 Echo

    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 從川劇《白蛇傳》說起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中,從來不曾獨立或特別強調劇場中的某種元素;西方劇場所揭櫫的各種革命,如「作家劇場」、「導演劇場」、「演員劇場」等,從未在中國傳統劇場中出現。然而,傳統戲曲中以演員爲主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強調,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畸形成就。

    文字|劉慧芬、言午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川劇版的《白蛇傳》。
    即將上場 Preview

    變臉絕活,矯健身段 談川劇的表演藝術

    這個來自天府之國的四川戲,因旣雅又俗、旣獨立又綜合的表演模式而廣受歡迎。在欣賞京劇、崑曲的優雅流麗之後,不妨再品嚐此一道地川味好戲。

    文字|郭玉娟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