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管
相關文章 3 篇
-
環球舞台
十八科步舞夜宴
漢唐將樂、舞、戲融於一爐,將靜態的畫作予以動態化,並加上南柯一夢的詮釋,別具巧思;精巧細緻的十八科步所發展出來的表演風格、沉穩典雅的舞台,與畫作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現象視察
南管小常識
南管在福建稱南音,因祀奉孟府郎君故又稱郎君樂(唱),其音樂形式主要爲「上四管」──琵琶、三絃、二弦、洞簫分列兩道演奏,執拍者中座,操泉腔唱念;或加上響盞、叫鑼、雙鐘、四塊等「下四管」及玉噯合奏, 則稱爲「十音」。 台灣民間習稱的南管戲,多指高甲戲,其與七子戲關係密切。七子戲即小梨園,多敷演波瀾曲折、苦盡甘來的愛情故事,唱腔纏綿悱惻而華麗,保留相當傳統的樂舞矩度,有所謂「舉手到眉毛,拱手到下頦,分手到肚臍」等嚴格的十八科步。 戲曲的南管音樂爲因應演出機制,旋律節奏通常加快,曲目的運用較不受限,可一曲多用,樂器也時有更換,演唱形式可數人合唱、對唱;館閣的南管音樂則保存了唐大曲坐部遺制,爲坐樂形式,執拍者或唱或僅按撩拍, 只在接拍時稍立片刻,曲式多由慢漸快,結束前再趨於舒緩,嚴守程序,儀式性強。
-
現象視察
南管其實不難管
嚴格說來,南管當然也具有表演性格,像是弦友間的合樂互娛,館閣間的整弦排場,但因為以技藝為導向,忽略了藝術在民間的生活性,將有機的南管體系割裂成音樂展演活動,於是,政府愈補助,民間的傳統流失愈快,館閣的成員、組織活動、場域、交陪就被迫簡化、萎縮或消失,最後就真的只能以「音樂」觀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