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將樂、舞、戲融於一爐,將靜態的畫作予以動態化,並加上南柯一夢的詮釋,別具巧思;精巧細緻的十八科步所發展出來的表演風格、沉穩典雅的舞台,與畫作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唐樂府梨園舞坊《韓熙載夜宴圖》
4月20、21日
國家戲劇院
此次《韓熙載夜宴圖》,是漢唐樂府梨園舞坊首度躍上大舞台的全本大製作,然而以注重挑眉、搖手等纖巧動作出名的南管身段,如何讓遠在四樓之上的觀衆都能感受到它細緻的身段之美,實在是個頗具挑戰的任務;而如何賦與靜態畫作生命靈魂,亦是一大考驗。也因此漢唐在諸多考量下,除了在原有的精緻梨園樂舞之外,也在舞台、服裝、現代劇場表現手法各方面卯足全力,除了負責編舞的蕭賀文、長期與漢唐合作的葉錦添,此次服裝與舞台構思全包,另外還請來了大陸國家一級編劇王仁杰,和旅居香港的劇場導演蔣維國,爲作品增添戲劇性,所有這般煞費心思,只爲求活靈活現這場雅緻夜宴的絕代風華。
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韓熙載夜宴圖》,是以線條纖細、強而有力的鐵線描法,配合艷麗濃重色彩的工筆,描寫在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宴生活。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全卷以連續組合的方式,分作宴飮、擊鼓、休息、聽樂、調笑等五段,每段以屛風、傢倶、床帳,分割場景的敘事手法,如同戲劇般巧妙將不同的場景清楚分開,一方面暗示結束,另方面又恰恰是另一段的開始。
古今呼應 畫出樂舞戲
漢唐將樂、舞、戲融於一爐,將靜態的畫作予以動態化,並加上南柯一夢的詮釋,別具巧思;精巧細緻的十八科步所發展出來的表演風格、沉穩典雅的舞台,與畫作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代與現代的藝術表現,兩相呼應。而漢唐根據同名畫作所編創的《韓熙載夜宴圖》,則依照畫作將場景分成:〈沉吟〉、〈聽樂〉、〈歇息〉、〈清吹〉、〈觀舞〉、〈散宴〉等六幕依序上演。
漢唐擷採南管古樂四大名譜的《四時八景》、《百鳥歸巢》及《起手板》等標題器樂大曲,作爲主題音樂。這些樂曲或抒情或輕鬆,或沉鬱或歡樂的旋律,襯托全劇情節的發展過程,並按南管吹、彈、拉、打擊等樂器的特殊音質與技巧新編入舞。歌詞部分,則摘自唐代著名詩家之作,譜入南管傳統曲牌。漫聲吟詠、徒歌彈唱,衆音合韻的方式,一如傳統樂制。舞蹈部分,除了原有的梨園科步,也爲因應大劇場而加入了一些京劇身段較大幅度的動作。蕭賀文的一段《六么》獨舞,以及韓與家姬的花杵踏球群舞,都頗有看頭。
葉錦添出手 舞台真實再現
葉錦添爲漢唐設計的舞台相當具有中國古典風格,葉錦添的舞台設計概念是「什麼都要像眞的,可以用三十年」,立燈、桌椅彷彿就像畫中的景物再現,以集中觀衆的視覺焦點。他將舞台以不同的層樓區塊來區隔,並加上屋頂,此外幾幅立畫和垂簾亦有間隔舞台區位的效果。舞台接近深黑色的基本色調,凸顯了服裝以淡彩色調爲主的表演者。服裝的設計除了考究畫作之外,嫩粉彩與濃厚原色的對比和現代感的線條設計,爲這古色古香的舞台增添了幾許新古典的丰采。
此次演出可說是未演先轟動,不僅去年底已經先舉行了一場首演前的預演,日前也獲得荷蘭歌劇院、英國巴比肯中心劇院的賞識邀約。從古老傳統的梨園戲到世界級的舞台,一路走來著實不易。製作人陳琪表示,「什麼該變什麼不能變,傳統每進一步都是很大的挑戰,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覺得這些蛻變的嘗試是値得的。」
特約撰述|陳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