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功
-
即將上場 Preview 廿八年前藝壇盛事 原地重現
白先勇《遊園驚夢》 熠熠星光依舊
一九八二年由新象藝術中心製作、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遊園驚夢》,當年集合了藝文界的一時之選,以意識流的手法呈現,演出十場皆滿座,甚至颱風天也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成為當年的藝文盛事。廿八年後,這一頁傳奇終於將在原演出場地國父紀念館再現,除了當年的導演黃以功將回鍋執導,也邀集當下的藝壇明星包括魏海敏、徐貴櫻、錢熠等共襄盛舉。
-
專題
表演世家的開始
綜觀四十年間台灣現代劇場表演訓練,方法上大致可以分為「以排練代替訓練」和基礎練習的表演課程兩大類;前者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師徒制」,以劇場中的表演及導演經驗作為訓練的主軸,後者則著重於模仿東西方表演訓練方法中,對於肢體、語言等表演元素的開發與加強,同時借用不同表演領域的訓練素材和觀念,企圖摸索出表演訓練的可能方向。
-
交流道
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
「沒有一種勇於嘗試、勇於實驗的努力而終究美滿的。」──(曾永義) 在學術殿堂上,當兩岸歌仔戲首度展開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的同時,在舞台上也正展演著兩岸首次合作的實驗劇《李娃傳》。而由主辦單位與本刊協同舉行的《李娃傳》座談會上,勇於實驗的製作者和勇於批評的觀衆展開了誠懇的對話。
-
活動看版
《李娃傳》──建築在兩岸歌仔戲之間的橋樑
兩岸歌仔戲在睽違了四十餘年之後,各自在自己的土壤上開枝散葉,開展出不同的戲劇風格。台灣歌仔戲這幾年來正慢慢自外台的演出空間轉入劇場,演出場地由外而內,並不是要回到五〇年代的內台,而是適應九〇年代的現代劇場。現代劇場的要求比從前嚴謹,即興的幕表戲,必須轉爲定型的劇本劇,這代表著整個幕後的工作,前後場的配搭,都要走向規範化。對一般戲劇而言,這些都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是對於久居民間的台灣歌仔戲而言,確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 各有所長,互相借鏡 這次兩岸初度合作搬演《李娃傳》,我們計劃從戲劇導演以及音樂設計兩方面開始。以音樂爲例,傳統四大件的伴奏方式,固然巧妙諧和,但是在偌大的劇場中,便顯得薄弱。近年來歌仔戲也先後引進了國樂加入伴奏,並且慢慢自編曲、配器走向新調創作等。新音樂工作者的投入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要同時具備傳統歌仔戲音樂的素養,熟悉傳統的歌仔調,再與新音樂之間融會貫通,讓「活唱」的歌仔調和定弦定譜的國樂隊步伐一致,這還是在一個起步的階段。而在大陸歌仔戲界,早已經有了「音樂設計」的角色,能夠統合傳統與現代音樂的伴奏方式,在保留演員作韻的原則下,也使伴奏能兼具設計後的豐富之美,這是値得我們借鏡和學習的。 再就幕表戲進入劇場後的表演程式規範而言,傳統歌仔戲的導演大多著重於「排地位」,在身段設計上比較仰賴演員自身的發揮,在進入劇場後,幾乎都要靠京劇演員在身段做工上再予加強。歌仔戲的身段做工本有大部分是源自於京劇,京劇導演的參與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京劇的表演程式應加入多少爲宜?京劇導演對於歌仔戲特有的曲調風格,以致於鑼鼓介頭能掌握多少?在本地也是一個引起爭議的話題。因此我們對於大陸多年來所培育出歌仔戲的專業導演,感到莫大的好奇,特別是在表演程式上的設計,如何讓觀衆感覺很「歌仔戲」而不是很「京劇」?中間這微妙的區別,是台灣導演所需努力的,也是我們想觀摹於大陸導演的地方。 在戲劇本質的精緻程度上,台灣正處於兢兢業業的努力之中,但是由於戲劇風氣的開放,劇場設備的優勢,在傳統戲劇的包裝、剪裁,以至於現代觀念的詮釋方法,卻有極爲可觀的成就。或許台灣劇場是競爭激烈的,因此台灣歌仔戲更著急的去尋找現代人的口味,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找出這個時代的節奏和品味,或是讓歌
-
人物點描
用散文在劇場內傳道 張曉風和基督敎藝術團契
張曉風十年的劇作家生涯(1968〜1 978)雖然已經吿一段落,但是,我們從她創作型式的多方嚐試,以及她和基督敎藝術團契的合作過程中,可以淸楚看到前輩劇場工作者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