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傳統音樂

相關文章 5 篇
  • 吳榮順期待:「臺灣戲曲中心是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勿忘初衷 向下扎根

    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一職,對於旗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抱持「勿忘初衷」的態度,堅持傳藝中心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的本質。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他將導入藝術總監制,為劇場打造特色,並自許:讓臺灣戲曲中心成為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文字|陳淑英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十方樂集週末音樂會

    十方樂集將安排傳統音樂展演藝術系列,包括中國笛獨奏、琵琶獨奏、絲竹樂、南管、傳統歌謠演唱以及吟詩作樂等六場節目,其中將穿插「談音說樂」,聆聽者除了觀賞展演外,演奏者並將解說許多關於傳統音樂中的故事及曲意。 一月九日爲紀永濱琵琶獨奏會,紀永濱目前爲紫楓琵琶室內樂團團長,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琵琶首席並赴北京拜劉得海爲師。現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國立復興劇校。演出曲目包括:〈潯陽月夜〉、〈朝元歌〉、〈遊園〉、〈昭君出塞〉、〈陳隋〉、〈金色的夢〉等。 一月十六日十方樂集安排「年年高聲.傳統民謠選粹」──陳玨安獨唱會,陳玨安爲美國琵琶第音樂學院聲樂演唱碩士,現任敎於東吳大學音樂系。此次特別調配充滿年味的獨唱會,曲目包含中國民歌、藝術歌曲、台灣本土民謠等二十餘首。 一月二十三日由采風樂坊演出「春雷響.傳統絲竹樂」。采風樂坊在黃正銘的帶領下已將邁入第九年了,演奏形式除了保留傳統絲竹樂,近年嘗試演奏許多實驗性的作品。演出曲目包括:〈喜洋洋〉(劉明源曲)、〈彩雲追月紐曲〉(吳宗憲曲)、〈陽春白雪〉(琵琶獨奏:古曲)、〈丟丟銅〉(台灣民謠:吳宗憲編曲)、〈春光舞組曲〉(吳宗憲曲)、〈旱天雷〉(廣東音樂)、〈步步高〉(廣東音樂)等。 一月三十日華聲南樂社演出「南音古樂.賞春年」。台灣的南管音樂是今日所保存的漢族傳統音樂中,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此次十方樂集特別邀請由台灣南管老匠吳昆仁帶領的華聲南樂社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旅德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

    細川俊夫 傳統為根 綻放耀眼世界の花

    去年十一月的雲門舞作《屋漏痕》,水墨暈染流動的投影中,白衣舞者翩然起舞,襯托的空靈之音,令觀者印象深刻這些動人的音樂,正出自旅居德國的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之手。今年十一月,台灣樂迷藉著柏林愛樂的訪台音樂會,與細川俊夫再度相遇,聆賞到他的新作法國號協奏曲《開花の時》。作為一個浸潤在西方古典音樂環境中,卻根植日本傳統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細川俊夫說:「對自己傳統的愛,及對外來文化的尊重,是自我藝術創造力的開始!」

    文字|沈雕龍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遷徙》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古調亦新唱 大地的尋根之旅

    傳唱自遠早的古調,如何依然在今日令你的心靈動容?蒙古Haya樂團與歌手黛青塔娜合作的《遷徙》,與泰武國小小朋友錄唱的《歌開始的地方》,透過傳統音樂的創新,古調也展現了與當代人共振的風景。

    文字|李雅玲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民國三十八年後大量的政治性移民,帶來各類大陸漢人的傳統音樂,使得在日據時代被打壓的傳統音樂在光復初期格外活絡(圖爲南管演出)。
    縱墨觀史

    衰微與復振

    二十世紀,尤其戰後,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急遽變動的時代,「傳統」一詞在多數發展國家中早已成爲落後的代稱,而身爲其間一員的台灣自也不能例外,「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年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一言以蔽之,即是一頁從興盛走向衰微的滄桑史。

    文字|林谷芳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