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一職,對於旗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抱持「勿忘初衷」的態度,堅持傳藝中心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的本質。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他將導入藝術總監制,為劇場打造特色,並自許:讓臺灣戲曲中心成為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的臺灣戲曲中心,因工程推遲,以致開幕一波三折,所幸已於月前進行試營運,首推自製展演計畫:「創意競演」與「新秀舞台」,前者邀參賽團隊翻轉創意、重新詮釋當代戲曲美學;後者讓年輕表演者大秀基本功。至於何時正式啟用,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傳藝中心主任的吳榮順強調:「先運用各項技術需求不一的節目測試各個場館空間,再利用半年至一年進行劇場優化,有了最如實如質的劇場空間後,才會確定期程。」
吳榮順,是台灣首位在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獲得民族音樂學博士的學者,原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長期耕耘原住民音樂、客家音樂、南北管、恆春民歌及亞太民俗音樂,且長期推展亞太音樂的國際交流。此次文化部借重其產官學經驗與國際視野,領航傳藝三園(宜蘭園區、臺灣戲曲中心、高雄豫劇園區)三團(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臺灣國樂團)及一館(臺灣音樂館)未來發展。其中戲曲中心是台灣第一個擁有駐館團隊的專業劇場,國光、國樂團、音樂館都將長駐於此,是一個被傳統戲曲界、表演藝術界及觀眾期待的文化新地標。
「傳藝」為本 將導入藝術總監制
擔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心中已有定見:「就是勿忘初衷。」傳藝中心是台灣無形文化資產及傳統藝術政策實踐與展示的場域,應該服膺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
以臺灣戲曲中心為例,「關鍵字就是台灣、戲曲、音樂」,吳榮順認為劇場要有特色,觀眾才會清楚要看什麼類型展演就去那裡看,不是一網打盡納入所有的演出型態,「貪心做不出風格」,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將導入藝術總監制。
初步營運構想是:「一年以四季規劃:一季保留傳藝家族演出、一季提供歌仔、北管、南管、客家、布袋戲等劇種使用、一季做國際交流、另一季外租給民間戲曲音樂團隊演出使用。」此外戲曲中心作為台灣戲曲之傳承與推廣基地,也希望經由自/合製節目培育人才,成為新秀發跡的舞台。
例如「創意競演」依表演型態與規模,分大小表演廳兩組,採三階段進行。首先對外徵選新編戲曲節目;再針對進入初選團隊啟動陪伴計畫,邀資深前輩組成劇作指導工作坊,協助提升製作內涵;之後舉辦試演會,選出數個團隊進入決選,於明年三月公演完整劇目,從中選出優勝團隊。傳藝中心將提供大表演廳節目最多六百萬製作費,小表演廳節目最多兩百萬製作費,讓全新作品在戲曲中心首演,另安排劇作巡演、甚至推荐至國外藝術節。
「新秀舞台」則以戲曲青年菁英匯演概念規劃,此次參演劇種有京劇、歌仔戲與客家戲、新秀演員卅四名,每日安排不同劇種的精選折子戲演出,希望大家關注戲曲新秀而不是個別劇種新秀。
旗下團隊園區 各有任務期許
吳榮順對傳藝家族也有所期許:「國光成立初衷是透過政府力量讓瀕危的京劇藝術保存下來,廿年來已發展出台灣京劇新美學,創新之外也被期待做經典老戲,尤其有魏海敏、唐文華及溫宇航三位傑出名角帶動劇種發展,必可讓經典老戲變成戲曲中心的招牌戲。」
在高雄左營生根的豫劇團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豫劇團體。「因為語言關係,也許現在對豫劇未必有很大感覺,但存在就是事實,大家應該有開闊心胸接納它。」吳榮順期望以左營「中山堂」為核心,串聯豫劇團左營團址的「高雄豫劇藝術園區」成為南台灣保存戲曲藝術的重要基地,輔導引領其他樂種,與北台灣的戲曲中心相輝映。
臺灣國樂團亦然,需要一套很嚴謹的曲目牽引未來的發展,樹立清晰的台灣風格。再如臺灣音樂館,「一九九○年籌設時由許常惠老師擔任召集人,希望能留下各族群傳統音樂的影音有聲資料,這個以音樂為主題的專門資料館,應一本成立初衷,做台灣傳統音樂守護者。」
關於宜蘭園區的未來,將與文化資產局密切合作。文資局主管的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戲曲、音樂、舞蹈、歌謠、說唱等等藝能都與傳藝中心有關,如俗稱「人間國寶」的「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必須展開傳習課程,造就新一代的傳統藝術人才。然而吳榮順問:藝生學習之後有看到未來嗎?「藝生的『未來』就在傳藝中心,他們可以在傳藝舞台展現技藝。」
吳榮順自許:「臺灣戲曲中心是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譬如明年出版後年度節目冊,觀光客可以據此先選喜歡的節目、先買票,把來戲曲中心看表演列入旅遊行程,透過觀賞產生興趣,自然而然引發他們到宜蘭基地探看傳統藝術的各種風貌,進而再到中南部各鄉鎮欣賞更多在地傳統藝術。
根扎愈深 樹長愈高
尼采曾說:「人的情況和樹相同,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深處。」傳統藝術何嘗不是如此?愈要喚起大家認識保存、珍惜傳揚其美好,愈是要知道它與生命最深處的連接在哪裡。
吳榮順曾為真實記錄原民音樂,以五年時間走遍平埔族村落,間接促使噶瑪蘭族被立法為第十二族,對該族文化保存傳承影響極大。他清楚知道,傳統根植於至少三代以上常民生活經驗中,透過獨特美學觀延續下來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北管、南管、布袋戲、京劇、豫劇……就是存在台灣當代的傳統珍寶。他將傳藝中心當「台灣戲曲音樂地圖」做,雖然才起步,但抓著傳統的文脈根柢,必然不致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