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禮
-
舞蹈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
-
蒙特婁
“FIND”尋找「新」點子 蒙特婁第六屆國際新舞蹈節
去年十月間,加拿大蒙特婁市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有英國現代舞「壞男孩」之稱的克拉克(Michael Clark)的海報。偶爾碰見一些法語不流利的觀光客,正以英語談論前一晚某舞團的演出。這些都是因爲當時蒙特婁正舉辦第六屆國際新舞蹈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Nouvelle Danse,簡稱FIND)。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樂舞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禮》,以充滿張力的音符,傳達二十世紀人類的心聲。 尼金斯基以史氏的音樂編舞,舞者內八的雙脚,扭曲的肢體,踩踏出現代人類的舞步,也完成對古典芭蕾美學的反動。 音樂和舞蹈就像是一對恩愛的情人,它們可以獨立存在,卻老是糾纏不淸。 這個月來台的雪梨舞團加Synergy打擊樂團和著雙鋼琴起舞的雲門舞集都將爲這段現代戀情做見證。
-
編輯室
生命的節奏
節氣的轉換猶如宇宙間無聲的節奏,默默地催促著大地換妝,悄悄地準備開始另一季的演出。時間的行脚踩踏著規律的節奏是支配萬物作息的鐘擺,歲末新春,花苞、嫩芽早已躱在乾枯的枝椏中蠢蠢欲現,蟲兒、鳥類也到處嗅察著春天的訊息。「春天的祭禮」該是一場萬物對天地的禮敬。 《春之祭禮》透過「巫師」史特拉汶斯基的指尖,在世紀更迭之際,以狂暴、紛亂的節奏觸發了「現代」藝術家的心靈、感官,使得音樂家爲之耳鳴目眩,舞蹈家爲之手足無措,新的美感次序以新的生活經驗重新建構,這一個世紀藝術家們的賣力演出該是人類對千年將屆歷史的一次禮敬! 《春之祭禮》音樂的顛覆性與不安,舞蹈的探測肢體張力,成爲現代樂、舞的濫觴。一世紀來的編舞家們在歷史的祭壇上以著自己對生命的理解獻舞。 在同一時間的東方,中國的知識份子也正尋著脈動的起落,想一起加入世界舞台的節奏中。趙元任先生以科學的精神,結合中國音樂的聲韻與文學的音韻美,創造出了一首首動人的藝術歌曲傳唱於世。在他一百零一歲冥誕之際,敎我們如何不想他對中國音樂的貢獻? 從歷史的舞台上,我們跳回到實際的現實中,一覽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在繞過大半個地球介紹過西歐、北美、亞洲各國的文化補助政策之後,針對國内戲劇、舞蹈、音樂數十個演出團體的問卷調査及訪談中,我們期望呈現目前政府補助政策下演藝生態的樣貌及經營的現況,提供給關心表演藝術人士檢視文化政策時參考。 除此之外,「表演藝術生活資訊廣場」也在本期隆重開幕,從平面書訊的介紹到空中藝文廣播,我們希望爲讀者開闢一個三度的藝術空間。讓生活的節奏更多樣而豐富。 林靜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夢境、革命、暴動 世紀之音《春之祭禮》的誕生
許多人說,史特拉汶斯基所譜寫的《春之祭禮》本身就是個「謎」。它惡名昭彰的〈獻祭之舞〉竟是在作曲家先會彈,卻不知如何記譜的情況下完成的。奇特的和聲、對位、及配器手法,引領著夢境中走出來的異敎徒隊伍、狂舞的少女和春之神走進二十世紀的當代,旣遙遠,又眞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之祭禮》神話
一九一三年,史特拉汶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禮》,常被形容成現代主義出世的第一道哭聲;而首演當天台下觀衆和台上舞者演出的全武行,彷彿爲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揭開序幕。首演之後,尼金斯基遠走天涯,《春之祭禮》失傳,成爲舞蹈史上最有名的傳奇。《春之祭禮》狂暴的音樂震撼了無數後來的編舞家再以之編舞;一九八七年,傑佛瑞芭蕾舞團演出根據史料重建的尼金斯基《春之祭禮》,林肯中心特別舉行一場名爲The Rite of Spring at Seventy-five的學術會議,重新肯定這齣舞作的重要性。這個月,雲門舞集即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編作的《春之祭禮》,我們也造訪了在八里排練場工作的林懷民,講述他自己在一九八四年編作的《春之祭禮》和當代編舞大家們的諸多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