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土地計畫

相關文章 4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三缺一劇團《還魂記》《蚵仔夜行軍》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文字|吳孟軒、蛋妹(ViviChen)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蹈作為行動的可能

    當代舞蹈的趨勢,早已以低調、自主、貼近日常現實的身體,取代了擴張性、奇觀性、非本質性的動作取向。因此,舞蹈欲彰顯的主題,已非過去抽象式純粹美感的追求,更開始關心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存在問題,這樣的發展自然無法孤立於我們身處的生活之外。表達社會關懷的舞蹈作品,在國內舞壇,並不罕見,只是創作意圖不同,美學策略亦有所差異。 走過四十年的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對時代的觀察與體悟,皆反映在各個時期的舞作中:在全民悲憤的中美斷交背景中產生的《薪傳》,激起強烈的族群共同體意識;在國際政治弱勢中,激發人民群情激憤的抗議。《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捕捉台灣經濟起飛,被迫面對都會化帶來的種種巨變。為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量身編創的獨舞《輓歌》,以單一的旋轉概念,表達對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的愴憤。《家族合唱》藉由塵封的影像資料和口述歷史記錄,和舞蹈相互交織,轉化台灣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總結了島嶼的威權年代。 曾受政治迫害的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辭世後,由舞蹈家蕭渥廷延續她的舞蹈命脈。每年舉辦的「蔡瑞月舞蹈節」,從藝術拉出文化、社會的深度與廣度,主題貼合時事議題和脈動,包括土地、反核、居住、死刑、服貿等,交由國內外編舞家各自表述。展演之外,另有文化論壇,來自各領域的參與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切入,談人權、談文化資產、談自由、談環境。今年的舞蹈節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為題,要年輕人起身行動,倡行公民參與的積極態度。 去年十一月,在被拆除的台北華光社區,一片殘磚破瓦的廢墟之上,編舞家蕭紫菡與八位素人舞者,為被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人而舞。觀眾與表演者同時置身於拆遷現場,腳下的瓦礫堆、頹圮的牆、四散的門與窗,讓我們在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同時,又無法置身事外。這一層觀演關係,潛伏成為思考或行動的可能,讓人想:「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世界?」。由蕭紫菡發起的「土地計劃」,是一個以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的公民運動舞蹈是表達抗爭的手段,身體是社會論述的場所。 時常現身社會運動場域的編舞家余彥芳,曾編創設計「反核操」,號召千人一起在凱達格蘭大道做反核早操;太陽花學運時,她也帶領群眾在林強的《向前行》音樂中擺動身體,成為另類的身體公共實踐。回到劇場,她的作品也總與社會議題緊密連結,在「下一個編舞計畫」中發表的《關於消失的幾個

    文字|黎家齊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蕭紫菡《土地計畫》在幾已被法務部拆除的華光社區裡演出。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他們用舞力 激盪我們的思考

    將社會性議題編織入舞,在台灣早有先例:從蕭渥廷主持的「蔡瑞月舞蹈節」每年推出與社會議題和脈動貼合的主題,到年輕一代的編舞家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蕭紫菡、賴翠霜、余彥芳等,積極回看台灣這方土地,深入研究相關議題,或在事件現場起舞,或選擇另類空間與各種觀眾接觸宣揚理念,以舞作介入社會是一條漫漫長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

    文字|許雁婷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雲門舞集在池上稻田間演出《稻禾意象/雲門選粹》,當天天候不佳,仍有近兩千名觀眾來到池上一睹雲門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文字|吳思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