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馬狂
-
演出評論 Review
追蹤命案,線索自在劇名中
Amadeus轉換成《莫札特謀殺案》,寄意所在也從音樂神童的命運轉移到天才音樂家的命案。《莫》劇的改編之舉,仿如把合唱改為齊唱,雖令筆者難以苟同,呈現嫉妒在基督教社會的心理機制仍動人心弦。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戲劇
狂戀啓示錄 評《戀馬狂》
表演工作坊向台灣觀衆介紹經典名劇的心願,果然有個好的開始。放眼舉步維艱的台灣劇壇,《戀馬狂》的演出應該是敲破種種舞台迷思的一陣棒喝。
-
戲劇
偷窺的救贖? 評《戀馬狂》
《戀馬狂》在國家戲院演出時,設計仍依循二十年前倫敦、紐約的舞合,但由於場地太大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彼德.謝弗的原作劇本也不盡然完美無缺,仍有可議之處。
-
即將上場
東尼獎最佳戲劇《戀馬狂》
繼前年楊世彭導演與表演工作坊完美組合演出《推銷員之死》後,國家戲劇院特別力邀再度合作,於今春推出另一齣劇力萬鈞的年度大戲──《戀馬狂》。 《戀馬狂》Equus是英國當代劇作家謝弗(Peter Shaf-fer)成名傑作之一。本劇曾在美國百老匯連續上演一千二百場,榮獲一九七五年百老匯「東尼獎」最佳戲劇獎。謝弗的另一名作就是《阿瑪廸斯》。 本劇描述一個極端愛馬的年輕人,卻在一夜之間戳瞎了六匹馬的眼睛,引起社會的嘩然。年輕人在心理醫生抽絲剝繭的治療過程中,將帶給觀衆相當的衝擊與省思。年輕人的父母性生活極不和諧,但仍在社會傳統的束縛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道貌岸然的父親、事實上卻常私下光顧三級電影院。看似「正常」、「成功」的專業心理醫生,廣受大衆推崇敬重,卻對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十分嚮往。而原本充滿熱情、想像力極豐富的年輕人,最後被「治癒」,導入社會「正軌」,「循規蹈矩」地做人。這樣的結局到底是幸或不幸?是社會的福氣還是損失?
-
焦點
熱血奔騰的劇場行動 《戀馬狂》
曾獲一九七五年百老匯最佳戲劇東尼獎的《戀馬狂》,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的佳作,四月下旬將由表演工作坊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