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沉沒的紅

相關文章 3 篇
  • 《沉沒的紅》最讓人疏離無感的地方,在於人的主體已在這齣戲裡不見了,被淹沒在浩瀚的字海裡面。
    演出評論 Review

    被Logos牢牢捕獲的敘事劇場與身體的逃脫

    比利時導演蓋西耶想借助現代科技,找尋劇場敘事的可能性,反而更遠離劇場的核心套用葛羅托斯基的話:「劇場的核心就是相遇。一個進行自我揭露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建立與自我聯繫的人。」劇場的作品本就可以表現現代人類的荒蕪、孤寂,但不是讓自我個體也沉淪在此氛圍內無法自拔,甚至助長此一趨勢,讓舞台成為一處呢喃自語獨白的心靈垃圾場。

    文字|葉根泉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蓋西耶認為改編文學的劇場,重點是要表現出閱讀時作品所引起的身體感受,以及隱匿於字裡行間的意義。圖為《沉沒的紅》。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閱讀重新書寫 顯微鏡下的心靈解剖

    身為比利時劇場前衛風潮的領頭人物,基.蓋西耶以安特衛普的東尼浩斯劇院為據點,邀請優秀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內容深刻又觸動感官的劇場作品。他以多媒體錄像與文學改編劇場創造專屬語彙,透過文本與視覺交織衝擊的導演手法,創造表象和精神上的反差,由此深入不可見的心靈運動,提供觀眾再閱讀的可能性。

    文字|周伶芝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演員德克.羅夫索夫特說,《沉沒的紅》美麗深刻的獨白,是一個演員一生難求的機會。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色暗房裡的記憶深淵之旅

    改編自荷蘭作家楊恩.鮑威爾斯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沉沒的紅》以獨角戲形式,帶觀眾進入痛苦的回憶之旅。導演蓋西耶特地將舞台打造成一間暗房,回憶的紅光如同顯影劑,以沖洗照片的動作取代作家坐在桌前的書寫,過去的影像在黑暗中逐漸顯現、陳列,好比記憶從腦海深處慢慢浮出。

    文字|周伶芝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