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阿卡貝拉

相關文章 8 篇
  • 來自菲律賓的Acapellago。
    焦點專題 Focus

    台上熱情較勁 台下友情相挺

    Vocal Asia Festival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同步舉辦的「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來自各國的團隊莫不摩拳擦掌,希望在這個擂台一展長才、精采奪獎。今年獲選參賽隊伍共有七組,分別來自中國、韓國、日本、香港、印度與菲律賓,各國都拿出屬於自己國家、種族獨有的歌謠,並重新改編成全新風味,讓比賽音樂會更有看頭。雖然台上競爭激烈,但台下也不吝熱情相挺,以阿卡貝拉建立的友誼,就是如此和諧。

    文字|李秋玫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參與教育論談的各國代表合影。
    焦點專題 Focus

    以交流啟發靈感 學習中尋找可能

    除了比賽與音樂會,VAF的活動還包含了論壇、講座、大師班與工作坊,讓參與者能互相交流經驗與心得,並展開豐富的學習體驗。這次的大師班邀來當代阿卡貝拉頂尖團隊「史溫格歌手」帶來講座與課程,在「國際阿卡貝拉教育論壇」中,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丹麥、美國等國的音樂教育者上台分享。而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民謠歌手木島ユタカ的工作坊,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文字|李秋玫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桑布伊在《小豆島之戀》中演唱。
    焦點專題 Focus

    純粹人聲 唱響島嶼

    每屆VAF都會在活動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為盛會的壓軸,就是在一天內,由專業、業餘及學生阿卡貝拉團體,在藝術節舉辦的周遭以「快閃」形式,同時在不同角落「發聲」。今年因為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VAF主辦單位就安排團體分別到幾個島嶼上演出,讓來來往往的遊人在藝術裝置的特殊空間中,一邊聽著海浪拍岸,一邊聆聽純粹的阿卡貝拉人聲音樂

    文字|李秋玫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茉娘》排練現場。
    戲劇新訊

    A劇團《茉娘》 鋪陳面對腦死者的思考辯證

    過去多隨臺北藝穗節發表新作、以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音樂劇作為表演形式的A劇團,在二○一五年即以密室逃脫音樂劇《彼得潘遊戲》獲得藝穗節戲劇類首獎;去年的作品《吉米不難搞》則試圖將劇場製作拆分成十多個階段,融合團隊七年來的工作經驗、演出大小事,呈現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酸甘甜,並奪下第十屆臺北藝穗節喜劇與歌舞劇類首獎。 A劇團的作品取材新穎,透過阿卡貝拉獨特的聽覺效果,不僅靈活輕盈,更能直穿人心;年底新作《茉娘》描繪一群已長大成人的童年玩伴,陸續接獲過世友人「茉娘」於社群軟體上發送的訊息,內容除了近似通靈般為各人指點迷津,也尋求眾人協助:原來現實中的茉娘,並未如他們所知的那樣離開人世,而是長年處於醫學已死、法理未死的腦死狀態。於是,幫忙或是不幫殺與不殺便成了問題。音樂總監高竹嵐因受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啟發,而嚐試將此寫為劇本;導演孫自怡則說,即使原初故事裡有許多思考的辯證和意見的表述,也因將以音樂劇呈現,而加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藉由現實的人物對話、虛擬的網路訊息、當下的矛盾衝突、過去的成長經驗,一邊回溯他們的關係,也帶出不同角色對於死亡的態度。

    文字|陳茂康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亞洲之聲」音樂會開放給亞洲樂團包括此次比賽獲獎等表演團體演出,讓台上台下的新想法彼此碰撞。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聲藝術節魅力 「港味」十足

    成立於二○一○年、以台灣為基地的「Vocal Asian人聲樂集」堪稱為目前全世界僅見的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平台,其舉辦的Vocal Asia Festival是「唯一旅行的國際人聲藝術節」,造訪過許多亞洲城市。今年活動於八月下旬在香港舉行,活動包含了「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世界級人聲爵士大師「紐約之聲」坐鎮的大師班與各種特色課程,還有每晚精采的音樂會,更安排了白天的「阿卡日」,讓近廿幾個不同國家的團隊在青年廣場展覽平台、港鐵、渡輪、商場,以最靠近民眾距離的方式演唱,帶給民眾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歡樂。

    文字|李秋玫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亨利與大地夏夜音樂饗宴

    「阿卡貝拉」(A Cappella)一定會風行,因為它精緻、熱鬧、好玩,而且是時下流行的Team Work。三十年前校園民歌發展出吉他彈唱風,一時間大學生、牛仔褲外加一把吉他,變成一種鮮明形象。往後多年,能蔚為潮流的音樂型式委實不多,就算有,大多也是表面的流行,音樂本身意義不大,阿卡貝拉是其中例外。一種樂風往往呈現某種時潮,「阿卡貝拉」出自中世紀的教堂清唱,基本上除人聲之外不用其他樂器。這樣一來,除了演唱技巧的要求之外,編曲的講究,演唱團隊的默契與訓練,注重舞台表演效果等,和民歌時代的清純唯美是截然不同的要求,沒有硬功底是唱不來的。 大地五重唱號稱台灣第一個無伴奏重唱團體,這點和第一家鹽酥雞一樣倒未必明確可考,不過該團由校園民歌手黃大城領軍,頗有長江前浪兼後浪的傳承意義。這場演唱會排出多首民歌、老式西洋歌曲、近代音樂劇、輕歌劇,恰可示範阿卡貝拉的多重表現形式。六月國際大卡很多,不必我多吹捧,倒是我最近觀察到身邊產生不少阿卡貝拉的小族群,我很期待看到歌手出馬,刺激興趣,風行草偃,讓年輕人的歌喉從卡拉OK技術升級,大家都來阿卡貝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歐開合唱團在「唱響亞洲音樂節」壓軸音樂會開場獻唱。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透過「阿卡貝拉」 串起滿滿感動

    舉辦迄今已是第四屆的「唱響亞洲音樂節」,以無伴奏人聲音樂阿卡貝拉為主題,八月中在光州舉行,活動包含大師班、論壇及音樂會,透過響亮的歌聲,讓所有與會者分享著滿滿的感動

    文字|李秋玫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組成的「歐開合唱團」,也將原住民古調改編成阿卡貝拉版本演唱。
    音樂新訊

    上帝創造的樂器 魅力無限的人聲饗宴

    人聲,是上帝所創造的唯一樂器,因此自中世紀開始,教會與人們即用最純淨的聲音來讚頌上主,而這類的歌聲的名字就是「阿卡貝拉」(A Cappella)。近期此類歌唱形式的團隊不但在國內外比賽佳績頻傳,更以創新的歌唱模式登上國外知名音樂廳。因此兩廳院將國內最頂尖的團隊齊聚,舉辦「純粹人聲.阿卡貝拉」,讓觀眾在一場音樂會中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精湛的人聲藝術。 成團已屆十五週年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以古典的歌聲贏得了西方國家的肯定,至今已獲得十七座世界合唱比賽大獎,更曾被國外樂評讚譽該合唱團的歌聲是「來自東方的聲音奇蹟」。由台灣的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組成的「歐開合唱團」,除改編爵士為主要演出風格外,也將原住民古調改編成阿卡貝拉版本演唱。「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的風格更為特殊,將阿卡貝拉與辛棄疾、漢代古詩十九首等古代詩詞結合外,還將白靈的新詩、謝宇威的客家歌曲重新演繹成一種華語的特殊風情。而利用麥克風維妙維肖地模仿樂器來伴奏,則在「公共澡堂人聲樂團」的表演中作壓軸。融合電子、古謠、打擊等不同的歌聲,整晚的璀璨音響,沒有任何「樂器」伴奏!

    文字|李秋玫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