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開合唱團在「唱響亞洲音樂節」壓軸音樂會開場獻唱。(Vocal Asia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透過「阿卡貝拉」 串起滿滿感動

在韓國光州看第四屆「唱響亞洲音樂節」

舉辦迄今已是第四屆的「唱響亞洲音樂節」,以無伴奏人聲音樂阿卡貝拉為主題,八月中在光州舉行,活動包含大師班、論壇及音樂會,透過響亮的歌聲,讓所有與會者分享著滿滿的感動……

舉辦迄今已是第四屆的「唱響亞洲音樂節」,以無伴奏人聲音樂阿卡貝拉為主題,八月中在光州舉行,活動包含大師班、論壇及音樂會,透過響亮的歌聲,讓所有與會者分享著滿滿的感動……

當世界各國以自己獨特內涵向外展現自己魅力的時候,誓言作「亞洲文化中心」的光州文化基金會,卻積極地向國際爭取合作邀演的機會。因此,在主辦單位中華暢聲亞洲音樂協會(Vocal Asia)的共同規劃下,「唱響亞洲音樂節」(Vocal Asia Festival,簡稱VAF)於八月中旬在光州湖南大學正式舉行,以無伴奏人聲音樂──阿卡貝拉為主題,舉行大師班、論壇及音樂會。

VAF每年於亞洲各城市舉辦,二○一一年第一屆在台北,第二屆在深圳,第三屆在桃園,今年則移師光州。對這次的共同主辦,光州文化基金會課長朴光錫笑著直言:「之前在光州沒有辦過這麼大的活動,會願意這個做,是因為我們認為阿卡貝拉的特色非常『人本』,這點與光州的文化特色是相符的。」

為阿卡貝拉打造一個藝術節品牌

的確,阿卡貝拉的演唱方式簡單易學,無須攜帶任何樂器就能夠讓音樂飽滿、充滿想像力。況且曲風不拘,幾乎什麼樣的歌曲都能唱,即使是沒有音感的人,也可以學習演唱節奏。尤其形式以合唱為主,因此與他人一起創造的自由、活力和熱情,也都會出現在表演當中。

也許是阿卡貝拉帶來的這份感動,讓Vocal Asia理事長陳鳳文一頭栽進這個世界裡。陳鳳文是在上海發展成功的台商,但經營企業之外,她的音樂與慈善志業亦跨足全球各地。二○一○年她因為熱愛歌唱投入阿卡貝拉世界,創立了Vocal Asia,用企業和品牌包裝的思維串連亞洲各國的阿卡貝拉組織,以台灣為基地,協會的人力延伸至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與韓國,共同進行推廣的工作。此外,他也將台灣的人聲團體推向中國的音樂節,並且在深圳與電視台合作,推出阿卡貝拉歌唱選秀節目。

「我們希望能從台灣做出一個藝術節的品牌,接著以類似奧運交棒的方式,授權給不同的城市,接下主辦權。」Vocal Asia執行長陳午明補充,希望以「旅行的音樂節」的概念執行。

作為一個平台、經過整合,他們讓團隊、歌手、創作者、資訊與知識等充分流通,並且發揮至阿卡貝拉的推廣、教育、市場乃至慈善事業上。例如今年,作為亞洲藝術殿堂第一個阿卡貝拉國際藝術節,他們邀請國際知名人聲爵士樂團——澳洲的「北方點子」,台灣天團「歐開合唱團」與韓國知名團隊EXIT、Maytree與The Solist到光州舉辦大師班,分享他們自己的演出經驗。而參加的學員來自台灣、大陸、新加坡、香港、日本與韓國等地,有超過一百六十名學員、十五組團隊,包括甫在仁川阿卡貝拉大賽分別獲得青年組和社會組第三名的世新大學的團隊「斑馬線」與清華大學的「海鷗.K」,也在賽後趕來共襄盛舉。

論壇與演出  交換阿卡貝拉熱情

即使阿卡貝拉的普及率高,各國的發展仍十分不同。在韓國,阿卡貝拉音樂推動歷史十分悠久,教育也非常完整。不僅國小有阿卡貝拉音樂教材,連軍隊都有訓練。在日本,雖也有十幾年的發展,但嚴格說來並不國際化。而談到台灣現況,Vocal Asia台灣代表朱元雷則表示:「小學起碼有五、六十人位音樂老師參與,高中老師自由度高,也會將阿卡貝拉當作教材;大學的社團更是蓬勃。」但他也憂心地說:「我教了十五年,持續了很久,但學生常常一畢業,團隊就散了。」為此,今年阿卡貝拉國際論壇以「阿卡貝拉音樂教育」為主軸。藉由簡報與討論交換經驗,我們第一次發現,從兒童、監獄、養老院到視障同胞等等,都已從阿卡貝拉教學中受惠。

音樂節中,包含了兩場音樂會。第一場在戶外舉辦的「草地音樂會」就在校園內舉行,主持人詼諧地介紹加上演出年輕團隊的活力,讓星空下的觀眾熱烈呼應。隨著旋律拍手和搖擺,歡樂氣氛近乎沸騰。第二場音樂會排在音樂節最後一天作為壓軸,開場由台灣的歐開合唱團獻唱,緊接著來自日本、韓國及澳洲六個團體輪番上場。於是,台灣歌謠、日本傳統小調、韓國送葬悲歌、乃至歐洲各種人聲藝術,全都在同一個舞台上呈現。此現像就如同北方點子所說的:「我們做過古典、流行、爵士、鄉村……只有重金屬(還)沒有做。」在澳洲不是沒有音樂節,但是沒有阿卡貝拉音樂節,因此這次的參與,連他們都獲益良多。

合唱千風之歌》  為各地受災者祈福

節目的尾聲,還刻意安排大合唱韓國民謠《千風之歌》作為安可曲,為近日在台灣、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天災人禍祈福。所有演出人員齊聚台上、不分妳我,在每個人手上點起希望的蠟燭,配著孩子們純淨的歌聲,讓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鄰國之間,我們常有爭執——不管是韓國與中國、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但在音樂中我們都是朋友。」韓國團隊Solist團長的發言,似乎為這為期一週的音樂結下了註解。一個音樂會,難得有那麼多團隊聚集在一起演唱、難得台下坐著不同國籍的觀眾、難得學員能立即聆聽大師們的示範、更難得有一個致力整合的平台……然而這些「難得」,其實來自於一個簡單的信念,那就是陳午明所說的——「用純粹的人聲,分享音樂、分享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