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數位科技

相關文章 7 篇
  • 《Portrait2020_2011re-edition 》局部。
    藝@展覽

    數位世界的同化者

    藝術家鄭先喻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的創作為主,內容大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的關係,並以詼諧方式賦予作品生命象徵或存在的意義。近期在台北空總展出的個展「同化者」,鄭先喻透過各種互動式創作,邀請參觀者經此思索科技對人類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領略到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同時,也需承擔焦慮與不安全感。

    文字|吳垠慧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奪愛最終回》是一個雲端情人的三角戀通俗劇。
    舞蹈

    雲端情人的三角戀 《奪愛最終回》 數位時代的愛情幻夢

    芬蘭編舞家諾拉.漢努拉憑著Y世代對科技滲透生活日常的敏銳嗅覺,從二○一一年開始編舞以來,創作多聚焦於數位時代的生存狀態。將在三月底訪台的《奪愛最終回》是她在二○一八年開始的「數位愛情三部曲」系列首部曲,以近未來的設定,描繪一個雲端情人的三角戀通俗劇,討論當代人親密關係的新形式。

    文字|張慧慧、Søren Meisner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的海報。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文字|王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劇場,你「數位」了嗎? 直擊PQ四年展,發現設計新浪潮 THEATRE DESIGN NEXT WAVE

    文字 本刊編輯部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水嶋一江《搭通音樂線》
    企畫特輯 Special

    跨領域不受限 灑落天馬行空的幻想

    文字|本刊編輯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編舞家黃翊的舞蹈創作計畫《SPIN-轉》與國內數位藝術創作團隊「朗機工」合作,研發出手臂型機械攝影裝置,透過攝影機的升降與旋轉,捕捉鏡頭下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劇場=表演藝術的實驗進行式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文字|廖俊逞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智利電影戲劇團把電影手法與電影影像融入戲劇演出中,圖為2008年台北藝術節中演出的《黑暗裡有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DNA 為劇場鋪陳進化之路

    結合數位科技的結果,使得劇場從以往對情節與角色的著重,往提升與擴大觀眾感官涉入的方向前進。不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數位科技對劇場敘事或劇作的影響。如同電影的出現,讓二十世紀劇作出現類似蒙太奇甚至倒敘的寫作技巧。完全成長於網路世代的下一代劇作家,他們的語言表達與創作思維,自然會帶上數位時代的經驗。

    文字|耿一偉、林鑠齊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