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的同化者
藝術家鄭先喻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的創作為主,內容大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的關係,並以詼諧方式賦予作品生命象徵或存在的意義。近期在台北空總展出的個展「同化者」,鄭先喻透過各種互動式創作,邀請參觀者經此思索科技對人類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領略到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同時,也需承擔焦慮與不安全感。
藝術家鄭先喻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的創作為主,內容大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的關係,並以詼諧方式賦予作品生命象徵或存在的意義。近期在台北空總展出的個展「同化者」,鄭先喻透過各種互動式創作,邀請參觀者經此思索科技對人類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領略到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同時,也需承擔焦慮與不安全感。
芬蘭編舞家諾拉.漢努拉憑著Y世代對科技滲透生活日常的敏銳嗅覺,從二○一一年開始編舞以來,創作多聚焦於數位時代的生存狀態。將在三月底訪台的《奪愛最終回》是她在二○一八年開始的「數位愛情三部曲」系列首部曲,以近未來的設定,描繪一個雲端情人的三角戀通俗劇,討論當代人親密關係的新形式。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結合數位科技的結果,使得劇場從以往對情節與角色的著重,往提升與擴大觀眾感官涉入的方向前進。不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數位科技對劇場敘事或劇作的影響。如同電影的出現,讓二十世紀劇作出現類似蒙太奇甚至倒敘的寫作技巧。完全成長於網路世代的下一代劇作家,他們的語言表達與創作思維,自然會帶上數位時代的經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