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曼麗

相關文章 6 篇
  •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展覽現場。
    藝@展覽

    不是回顧過往 探看藝術流變及其未來

    「台新藝術獎」自2002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20周年,這個當年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和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和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奠定它的專業地位,至今共選出67件得獎作品,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表彰,也象徵某個時代的印記。由林曼麗擔任總策畫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藉由重返台新藝術獎20年來的發展流變,也同時探詢藝術於下一個未來之種種可能。 一場返回創作本質的回顧展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行,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在「NEXT」為命題的主架構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獎創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創作等方式,打破過往「回顧展」作為文獻或資料梳理的常態模式。除此,「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現場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還有在嘉義、基隆等遠距舉辦的論壇與活動,甚至在雲端OTT觀賞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行為藝術和隨機的演出發生,讓美術館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戰藝術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如:VR)的辯證,打造出具活性、動態又富劇場特性的展覽,而這樣的概念正呼應台新藝術獎追求「創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次不要展出得獎作品、不想成為文獻展或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了解藝術家的下一步、他們如何思考未來等,這樣的展覽才有意義。」總策畫林曼麗期望能和所有藝術家得主共同完成這次展覽,因此,在和歷屆得主溝通過「不展得獎作品,要展出現刻正在發生、或能面對未來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後,她邀請劇場導演姚立群、藝術家高俊宏和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由他們與藝術家進行細部溝通、協調及媒合,當作品逐漸成形的同時,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的策展觀點,最後,林曼麗做整體性的統籌。 「這次策展面對的不確定性、複雜度都很高,挑戰很大。」林曼麗表示,台新藝術獎從成立之初,就是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限制美學立場、價值取向或表達方式,而是必須在觀念、形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才是獎項關注的重點。」這樣的特質,不只是歷屆得獎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現在這次展出作品具實驗性、跨域對話、挑戰邊界等質地,返回創作原點的自由想像空間。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2
  • 第20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至右:楊凱婷、張寶慧、姚立群、楊奇殷、黎煥雄、李亦凡、洪梓倪、王墨林。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頒獎典禮現場直擊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小劇場成大贏家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人力飛行劇團堪稱大贏家,不僅以獨立創作《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勇奪「年度大獎」,同時以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抱回「表演藝術獎」;而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則以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拿下「視覺藝術獎」。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06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台灣】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1月20日召開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由前任董事長林曼麗獲選連任。林曼麗在感謝董事們的支持與信任後,說明其在前一任期內為國藝會規劃的三大發展方向:一、把餅做大:包括與文化部進行補助資源的整合、提升基金管理成效,及爭取民間企業贊助;二、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包括藉由補助政策的專業規劃,更具前瞻性與精準的配置資源;三、擴大影響力:包括持續營運「補助成果檔案庫」與大眾分享,以及積極推動「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等。林曼麗也特別提到,在本屆董事會中有許多不同世代、跨領域的專業新血加入,相信未來在國藝會的各項政策發展上,將能獲致更豐富與多元的助力。 國藝會第九屆董事會共21位董事:台科大建築系教授王惠君,資深影展策展人王耿瑜、攝影家沈昭良、台銀董事長呂桔誠、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邱再興、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柯智豪音樂工作室負責人柯智豪、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徐亞湘、有鹿文化社長許悔之、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副教授陳碧涵、角頭文化負責人張四十三、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傅裕惠、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成大歷史學系教授蕭瓊瑞、北藝大音樂系教授顏綠芬,及3位政府機關代表:文化部主秘陳登欽、教育部政次范巽綠、原委會副主委鍾興華。(莊珮瑤) 第25屆「臺法文化獎」開始徵件 自民國85年起每年頒發的「臺法文化獎」,是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合作辦理,以表彰在法國、歐洲及台灣地區推動台、法、歐文藝交流具特殊貢獻之機構或人士,迄今已邁入第25屆。自民國95年起徵件範圍更擴及為全歐洲,頒發「歐洲獎」及「臺法文化促進獎」2獎項,獎額各為2萬5,000歐元。 每屆獲獎者皆由台、法評審委員共同遴選,於法蘭西學院舉行公開授獎典禮。 本屆獎項受理推薦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31日止,由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收件。相關說明及申請表件請上文化部網站<a hr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會進行全面審視,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歸初衷建新軌 扶植藝術不斷電

    自一○六年度起「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業務由文化部轉交國藝會辦理,之後評鑑和評審的機制,也將進行適度的調整。以財團法人身分,發揮臂距原則,進行藝文補助等專業事項,本就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廿一年前創立的初衷,之後補助業務全責交由國藝會執行將有何新氣象?對演藝團隊及表演藝術生態影響深遠的「分級獎助」計畫,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對此進行全面審視,目的要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讓藝文團體能夠在一個正面循環的生態中發展。

    文字|林采韻、陳九蓉、鄒依縈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總統夫人吳淑珍將獎座頒給第一屆的特別獎得主視覺藝術家崔廣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台新藝術獎三年回顧

    許多企業家支持藝術,大概都會從有身價的藝術品下手,吳東亮在台新銀行十週年時,慎重其事地成立藝術基金會,卻十分罕見地選擇了沒有什麼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的方向,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說,設立台新獎,是希望為台灣的本土藝術略盡綿薄之力,許一個創意生態的未來。吳東亮認為,台灣的命運、產業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有創意就有生機!」,「有創意就能去蕪存菁,挑戰極限,開啟未來!」

    文字|盧健英、蘭薰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獎助專案」第一波名單公布記者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企 一起搏感情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文字|蘭薰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