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夫人吳淑珍將獎座頒給第一屆的特別獎得主視覺藝術家崔廣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看見台灣當代─台新藝術獎三年回顧

許多企業家支持藝術,大概都會從有身價的藝術品下手,吳東亮在台新銀行十週年時,慎重其事地成立藝術基金會,卻十分罕見地選擇了沒有什麼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的方向,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說,設立台新獎,是希望為台灣的本土藝術略盡綿薄之力,許一個創意生態的未來。吳東亮認為,台灣的命運、產業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有創意就有生機!」,「有創意就能去蕪存菁,挑戰極限,開啟未來!」

許多企業家支持藝術,大概都會從有身價的藝術品下手,吳東亮在台新銀行十週年時,慎重其事地成立藝術基金會,卻十分罕見地選擇了沒有什麼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的方向,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說,設立台新獎,是希望為台灣的本土藝術略盡綿薄之力,許一個創意生態的未來。吳東亮認為,台灣的命運、產業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有創意就有生機!」,「有創意就能去蕪存菁,挑戰極限,開啟未來!」

PROGRAM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

TIME  4.9〜25

PLACE 台北新光三越A9館

INFO 02-2564202

從四月一日開始,如果到台新銀行提款機進行交易的民眾,便會在提款機的螢幕上與今年台新藝術獎入圍的「表演藝術TOP 10」及「視覺藝術TOP 7」作品相遇,全省一○九家台新銀行三百五十幾部提款機,到六月以前天天輪播這八分鐘的藝術作品精采片段,這是台新藝術獎透過企業體的通路,走入民眾生活的平台之一。

選擇了沒有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方向

台新藝術獎今年邁入第三屆,在台灣已有「藝術金像獎」的重要地位,曾經是台新藝術獎第二屆表演藝術類國際評審團評審之一的華裔英籍戲劇學者蔣維國說:「這是一個在華人當代藝術界裡很重要的獎項,因為它持續而嚴謹,從提名到決審,參與的人數與討論的總時數之多,都超乎預期。」

二○○四年,共有七十位媒體及文化工作者,全年參與「第三屆台新藝術獎」表演及視覺藝術的提名及評選工作。他們看了超過一千檔次的展覽及演出,經過每一季的審慎推敲,從中選出了「表演藝術TOP 10」及「視覺藝術TOP 7」,這十七項傑出的展覽及演出製作,將在四月初交至十位國際決審的手中,角逐「台新藝術獎」年度桂冠及百萬獎金。

許多企業家支持藝術,大概都會從有身價的藝術品下手,吳東亮在台新銀行十週年時,慎重其事地成立藝術基金會,卻十分罕見地選擇了沒有什麼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的方向,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說,設立台新獎,是希望為台灣的本土藝術略盡綿薄之力,許一個創意生態的未來。吳東亮認為,台灣的命運、產業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有創意就有生機!」,「有創意就能去蕪存菁,挑戰極限,開啟未來!」

促成台新藝術基金會選擇當代藝術很重要的推手是現任故宮副院長林曼麗,在林曼麗擔任北美館館長時,吳東亮即是北美館之友聯誼會的企業家之一,林曼麗當時建議吳東亮:「台新的企業形象是年輕且充滿活力的,選擇當代藝術這塊領域,不僅適合其企業形象,也能關照到藝文界裡比較少被照顧到的領域。」

文化人和企業人一起工作的開始

在銀行界向來作風霸氣的吳東亮,在台新藝術基金會裡卻非常低調;成立基金會,他不像一般企業往往找貼身親信或公關部門兼任基金會事宜,除了找來林曼麗、張正傑等藝文界人士擔任基金會董事,並由林曼麗推薦覓得策展經驗豐富的石瑞仁擔任藝術總監、當時剛結束負責華山藝文特區營運工作的黃韻瑾擔任基金會執行長,「這是文化人和企業人一起工作的開始,」黃韻瑾說,「一開始對我們而言,是很痛苦的,我們不斷地提出計畫和他討論,他則不斷地丟出問題,逼使我們回去再做更縝密的思考,而不是告訴我們yes 或no,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因為他給我們一個 R&D(研發)的過程。」

大概有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台新其他部門都不知道基金會在做什麼,「吳董事長當時給基金會團隊很大的耐心,而我們也知道:你讓他等待越久,你給他的東西必須越好,因為這是互動的,一個企業人願意有公共使命,但他要看到的是環境、目標和策略是否環環相扣。而我們則不斷地問自己:企業能做的就是給錢嗎?幫他們辦辦活動就好了嗎?還是我們真的想do something?」黃韻瑾說。

基金會成立的第一件計畫,就是創立「台新藝術獎」,林曼麗說:「這是一個獎勵『當下』,希望和視覺、表演藝術市場深入連動的獎。」

林曼麗表示,因為政府舉辦的獎,多半是鼓勵藝術家「累積性成就」,得獎者常是前輩藝術家,要不就是針對年輕人潛力的鼓勵性獎項,「台新藝術獎針對台灣當年度作品,希望由創作力最旺盛的中、青生代得獎者,並藉此帶動藝術在社會中的能見度與藝文市場的發展。」

選擇了一條複雜而難走的路

頒一個獎,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但台新基金會顯然選擇了一條複雜而難走的路,一條需要花時間長期經營深耕之路。

基金會初成立時,團隊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建立組織基礎及研究藝文環境,由於獎金高達新台幣一百萬元,而且表演與視覺藝術類各只有一個名額,格外引起各界注目,第一屆頒獎典禮便由總統夫人吳淑珍出席並親手頒出特別獎給青年藝術家崔廣宇。但在第一年的評審過程裡,台新獎最讓評審感到挑戰的就是:「只有一個獎,音樂和戲劇怎麼能放在一起討論高下呢?」,「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兩大類卻只有一個特別獎?」

一位三年來參與台新獎的觀察團委員表示,事實上台新獎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每年出爐的兩位百萬得獎者,而在過程。在討論及看表演的過程裡,觀察團的成員也開始關心過去「隔行如隔山」的其他藝術領域的展演,彼此間產生更多對話,「這是在參與評審之初沒有想到的好處。」他說。今年表演類與視覺類的評審團成員,就一起參加受到國際媒體注目的「金門碉堡藝術節」。

台新藝術獎第一關的提名團主要是從北到南常看展演的藝文記者,第二關觀察團則是包括藝評人及媒體在內的國內學者專家,最後一關則是以國際視野為標準的決審團,嚴謹的評審過程,不僅建立台新藝術獎的專業性格,持續三年下來,觀察團成員每週於報紙上發表的觀察團藝評,也是台新藝術獎的重要效益。林曼麗說,台新藝術獎其實是一魚好幾吃,不只提供對創作者的鼓勵與獎助,也間接推動藝文界與社會大眾的頻繁互動。

讓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

「我們最後選了做獎項這件事,雖然也有人批評還不如直接把錢給到藝術家身上,但事實上我們更多的力氣是花在如何去做leverage,如何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不只是企業的形象,還有團體在這個產業裡如何被看見?如何跨領域結合?可不可能有評論留下?還有,國際競爭力的思考。」黃韻瑾說。

讓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也是台新藝術獎最希望達到的目標之一。

「台灣很小,台灣的藝術創作不能關著門自己做,一定要拉高到國際視野,並設法讓台灣的藝術創作在國際上也有能見度。」黃韻瑾說。國際決審團成員來自各國知名策展人,各劇院、藝術節的節目負責人,「這些評審除了活躍於國際藝壇上,也必須具有多元文化的觀點,熟悉東方文化的意涵和表現形式,當遇到適合的機會,便可以把台灣的藝術創作帶到國際舞台上去。

例如,第二屆應邀參與台新藝術獎決審工作的荷蘭阿姆斯特丹Het Muzie       Theater劇院的節目總監Pieter Hoffman ,就對當年入圍十大表演藝術的舞蹈空間舞團(與國光劇團合作)的作品《再現東風》,表達高度興趣,後來持續聯繫,最近與舞蹈空間舞團已敲定二○○六年至荷蘭演出。舞蹈空間舞團團長劉守曜肯定過程中,台新藝術獎所發揮的觸媒角色,「讓舞團有更多爭取國際演出的機會,也讓國際藝壇更瞭解台灣藝術創作的多元風貌。」

協助藝術家邁向國際之路

黃韻瑾檢討認為,國際交流的重要關鍵,就在於藝術家的國際連絡及行政能力,這一點對單打獨鬥的藝術家,難免吃虧。曾有藝術家獲得國際邀約、但是隔好幾個月才給對方回信,最後機會不了了之。「基金會未來可以在這方面幫上忙。」黃韻瑾說。另外,考慮戲劇作品有先天的語言障礙,從第二屆起,亞洲評審之外,特別增聘一位華人評審代表,以強化與華人市場的聯繫。
  同時,基金會也提供影像資料予國際美術館、影展、大學等收藏研究使用,目前包括「德國波昂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圖書館」及「康乃爾大學美術館」等十二個台新藝術基金會寄送影像資料的交流機構。

 

 

將藝術創意 

與企業體內外分享

挾著企業的通路優勢,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三年來積極設法將金融顧客轉化為藝文的欣賞與消費人口。在第一屆台新藝術獎出爐之後,便擬定分享計畫,在企業體內分享與藝術結合的創意成果。

讓「公關預算」都變成新的藝文贊助資源

在基金會策畫下,第一屆台新獎表演類得主優劇場,授權基金會將該團山上訓練的影像及故事印製了六萬份月曆,「藉由月曆,優劇場走入六萬個家庭裡一整年」。而第一屆台新獎視覺類得主黃明川,記錄十四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紀錄片,也在公共電視的授權下,製作了一千份「解放前衛─黃明川九○年代的影像收藏」教育版雙語光碟,一部分贈送七百多所藝術相關學校,一部分寄至國際美術館、影展單位收藏;另外,還有以「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主題之兒童月曆二萬五仟份。

從老闆是藝術家,到老闆是企業家,黃韻瑾這幾年在不同的組織文化中最大的學習是如何扮演橋樑,「基金會雖然有董事長的全力支持,但在不同的計畫裡學習如何與不同部門溝通,以發展出實質合作模式,是得靠基金會自己來摸索的。」黃韻瑾記得第一次去找台新銀行廣告部,希望他們協助為藝術獎活動宣傳時,廣告部經理問她:「妳的對象訴求是誰?」「社會大眾。」黃韻瑾不假思索地說,對方立刻搖頭:「不可能。『社會大眾』是很龐大的對象,除非有很大的廣告預算,否則這是不切實際的說法。」當下黃韻瑾覺得糗極了。

精確,於是成為黃韻瑾給自己的標準。為了得到企業內各部門的認同與資源,她必須去了解金控、信用卡等不同部門的需求。「直到第一屆藝術獎之後,獲得外界好評,銀行內部也逐漸了解基金會的角色,開始積極合作。「現在我們被行內各單位『委託』的『業務』量,呈倍數成長。」也就是說,原來各事業部門的廣告活動預算,是要交給外部公關公司執行的,因為有了台新基金會,這些「公關預算」都變成新的藝文贊助資源,重要的是,銀行同仁也樂於如此。

協助台灣藝術創作走上國際舞台

三歲的台新藝術獎逐漸開花結果,當初扮演重要推手的林曼麗回顧三年來台新藝術獎的成績,謙虛地表示,「還算滿意,但也走到需要進一步改變的時候了」,林曼麗希望台新藝術獎下一階段能再加強與國際藝壇的聯繫,讓台新藝術獎建立國際上的認同,協助台灣藝術創作走上國際舞台。

台新大家長吳東亮也對台新藝術獎三年來的成績表示肯定,吳東亮說,他有一次遇到一位藝術家當面向他道謝,讓他感到非常欣慰。而隨著藝術獎的傳播效應增加,逐漸被國際看到的台灣當代藝術,也讓吳東亮又衝勁十足地:「希望台新藝術獎會在台灣當代藝術史上記上一筆」。

 

採訪|盧健英、蘭薰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   歷屆提名、觀察團人數

第一屆           提名團人數:26位

觀察團人數:12位                    

2002年觀看表演藝術場次數:426場

第二屆           提名團人數:29位

觀察團人數:11位                    

2003年觀看表演藝術場次數:451場

第三屆          提名團人數:15位

觀察團人數:11位

2004年觀看表演藝術場次數:437場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