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獎助專案」第一波名單公布記者會。(葉偉立 攝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企Hyperlink

藝.企 一起搏感情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果陀劇場的歌舞劇《情盡夜上海》,前年在國父紀念館首演,平時行事低調的台灣松下集團及建華金控董事長洪敏弘,這晚帶著家人坐在爆滿的觀眾席裡觀賞。當蔡琴與果陀的演員們在舞台上載歌載舞,烘托出四○年代上海的繁華若夢、紙醉金迷,洪敏弘回想起當年留美時欣賞百老匯音樂劇的美好回憶,他想不到的是:「台灣的歌舞劇居然已經有這樣的水準!」。

洪敏弘想,「我應該可以為台灣的藝術創作做點事」。

藝術、文化與企業經營之間,雖然不能說是兩條平行線,但藝術界重浪漫,企業界重績效,兩者之間有沒有交集點?常常只聽說企業界贊助藝文界的活動,但這樣單向的企業與藝術連結模式,去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出「企/藝平台」概念後,似乎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流動。

藝平台,拉近藝文與企業兩「界」的距離

為藝文界織出這幅企業人脈圖的,是這兩年積極推動「企/藝平台」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曾經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目前也身兼故宮副院長的林曼麗運用她對藝文「界」與企業「界」的瞭解,將藝文與企業兩「界」的距離,化為烏有。

林曼麗認為,藝文活動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文化、藝術其實可以很生活、很經濟,就看怎麼推廣和耕耘,而企業界有這樣的能力與資源,而藝術創作也需要經過市場的驗證,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行銷的策略。曾經擔任北美館館長從而有行政經驗的她,理解企業界追求效率與利潤的心情,然而這並不代表企業經營者沒有熱愛藝文活動的情懷,事實上,經過她多方接觸發現:「企業界與藝文界的疏離,是因為沒有管道。」林曼麗說,企業與藝術界間的距離「就是彼此需要之處」。這中間有太多的可能性,過去缺的是觸媒和相互瞭解的管道,現在企藝攜手的時機已經到了,就看怎麼掌握。

企藝合作,一種創意伙伴關係

趨勢寫手丹尼爾.品克(Daniel H..Pink),剛為今年《哈佛商業評論》的思維總覽專輯,下了一段標題:「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點出美國企業界的招聘人員開始拜訪頂尖的藝術學院,以尋求人才。嗅覺靈敏的林曼麗也觀察到這個趨勢。

她表示,這個時代有很大的質變,以前認為藝術界是很精神性的,而企業體則著重有形與物質,長久以來,不認為兩者可以成為伙伴關係,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可以發現全球企業體紛紛開始建立他們企業體的文化藝術態度,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力在於創新,人文美感的部分已經成為企業體不可或缺的考量,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產品的一個部分。林曼麗認為,在這樣的趨勢下,藝術工作者也不應劃地自限,孤芳自賞,只要願意走出來,就可以和企業連結互動,甚至獲利。「這個需求不是來自於藝術界或企業單一方面,而是符合雙方實質的需要」,林曼麗提出她的觀察。

在林曼麗的想法中,健康的企業與藝術界互動模式,應該是一種創意伙伴關係,一種資訊整合的策略聯盟,一個彼此know-how的結合,包括企業界和藝術界都要往前跨一步,去知道彼此之間「你需不需要我?你的需求在哪裡?」,從中創造需求。

企藝攜手共築「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

最近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是企藝兩界資訊整合策略聯盟的具體代表。林曼麗在去年九月提出企藝平台構想之後,隔天就接到建華金控董事長洪敏弘的電話,洪敏弘對林曼麗的想法表示認同,還進一步提出他對企業與藝術界進一步攜手的諸多構想,洪敏弘的熱忱,讓老友林曼麗深受鼓舞。

透過洪敏弘的居中牽線以及旗下所屬的建弘文教基金會,洪敏弘找來了復華文教基金會、吳東進基金會與新光吳火獅文教基金會,四家提撥七百五十萬元,加上國藝會投入等額孳息七百五十萬元,促成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表演藝術製作發表獎助計畫」,以品質、創意、年輕編導為核心目標,交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規劃、評選與執行。透過兩梯次甄選已遴選出十五個團隊十六個製作,將在兩年內陸續登場。(見表)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值得觀察之處,是企業界/表演藝術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三方共築的企藝平台,如何發展與運作?能不能為企藝合作立下新的模式?

負責「追求卓越專案」的國藝會代理執行長陳錦誠,分析過往表演藝術製作有「三少」:「一是補助經費少,二是製作時間少,尤其國內藝術團體常常缺乏完善的規畫與執行能力,對製作流程與時間控管難以掌控,往往首演成為技術整合的彩排場,這『兩少』導致最後的『第三少』,就是觀眾少,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藝術演出的製作品質難以提升。」

企業出面,為表演團體打行銷戰

基於這樣的思考,這次「追求卓越專案」特別從提升製作品質和改善藝文團隊行政體質著手,所以此次的十六個製作係依據其藝術品質遴選,打破知名團體較易獲得經費補助,大者恆大的定律;第二,每一齣製作給予一年至三年的製作期,改變以往匆促的製作習慣;第三則是不定期與藝術團隊召開製作會議,國藝會可以從中瞭解製作的進度與品質,與藝術團隊一起發掘問題,適時提供專業上的協助。

像這次「追求卓越計畫」中,亦宛然掌中劇團將首次和白舞寺當代舞團及作曲家李泰祥進行跨界創作演出,由於整體製作的複雜度較以往高出許多,亦宛然表示很希望能找到熟稔傳統藝術的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擔任藝術顧問,不過劇團缺乏管道,國藝會便出面為亦宛然成功地完成媒合。

在商場的策略聯盟中,如何取強補弱,是資源整合的第一步,基於行銷策略向來是企業的強項,追求卓越專案計畫中的企業體,也嘗試改變以往單向贊助的模式,將首次由企業出面進行系列製作的整體行銷規畫,同時將加碼一千萬元採取強勢行銷,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值得期待和觀察。

「和企業界搏感情,要花時間」

最近剛發佈,由宏碁、光寶和繼業三大電子廠合作的「科技藝術」補助規畫案,也是企藝互動的新模式。這項贊助案,為單向的藝術贊助案注入了嶄新的創投概念,既可說是企業贊助藝術,另方面,又何嘗不是藝術為科技界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企業正邁開步伐,在藝術領域中化被動為主動,站在企藝平台另一端的藝術界,你準備好了嗎?

上個月,政大EMBA「創意與戲劇」課程重演綠光的《人間條件》,包括光泉執行長夫人葉淑貞、雅虎事業部總監邱瀅憓、廣告主協會秘書長王彩雲在內,以及來自聯華電子、技嘉科技的學員,在綠光劇團的規畫下,請來劇場導演羅北安教聲音,吳義芳指導肢體,姚坤君做表演訓練,李明澤和同為EMBA學員的綠光團長郎祖明負責排練和導演,企業人和藝術工作者開始零距離地相互探索、學習之旅。郎祖明套句吳念真的用語,說「和企業界搏感情,要花時間」。

企業界和藝術界,已經站上互相探索的起跑點,是否會像貫穿《人間條件》的主題一般:「滿足心中的缺憾與幸福快感」,成為彼此重要的養分來源和跨界拍檔?

只要有了起點,一切都有可能。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入選團隊節目一覽表

團體/作品

時間/地點

特色

表演工作坊/《這一夜她們說相聲》

94年 1月/台北市城市舞台

女子相聲

亦宛然掌中劇團&白舞寺現代舞團製作/《驚見紅泥關》

94年2月/華山藝文特區

跨界

創作社劇團/《影痴謀殺》

 

94年 5月/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首創舞台推理劇

《非常活力─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非洲舞情》

94年 5月/國家劇院

作曲家鍾耀光與非裔音樂大師派斯考‧楊跨文化合作

舞蹈空間舞團/《東風又現》

94年5月/國光劇場

跨界

外表坊時驗團/《恐怖酒吧》

94年6月/

 

唐美雲歌仔戲團/《人間盜》

 

94年9月/城市舞台

官兵捉強盜的故事原型

如果兒童劇團/《誰是聖誕老公公》

94年9月/台北新舞臺

兒童劇

台南人劇團/《希臘喜劇─利西翠坦》

94年10月/台南延平郡王祠

戲劇

十方樂集/《十方‧音樂‧李泰祥》

94年10月/國家音樂廳

音樂

果陀劇場/歌舞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94年11月/國家戲劇院

華人文學名著+ 歌舞劇

三十舞蹈劇場/《Cinderella,她是誰啊?》

95年3月/華山特區

舞蹈劇場+服裝秀
 

舞鈴少年藝術表演團/《狂想世紀》

95年3月/國家戲劇院(暫定)

扯鈴+舞蹈

舞蹈空間舞團/《明日事件》

95年5月/華山藝文特區

舞蹈+裝置藝術

金枝演社劇團/《流浪胡撇仔—浮浪人之歌》

95年7月/

 

優人神鼓/《與你共舞》

95年8月/國家戲劇院

親訪印度、土耳其等「神聖舞蹈」發源地,實際參與訓練學習

 

特約採訪|蘭薰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聽聽企業人怎麼說(一)

日盛金控董事長 蔡淑媛——

藝術家的創意刺激思維,得到的啟發正好用到企業上

金融服務業的工作不容有任何差錯,刻板又緊張,正好可以藉著藝術的柔性和感性來平衡。

藝術是存在於生活四周的,我一直鼓勵員工親近藝術文化活動,一來可以舒緩壓力,二來可以讓員工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樣的彈性,有利於從事金融服務業這樣互動性較強的工作。

藝術家的創意,常能刺激我們的思維,得到的啟發,正好用到企業上。

日盛很早開始就把藝術活動自然融入企業文化之中。我常發e-mail給員工,推薦好的表演節目,也常自掏腰包買一些藝術演出的票送給員工當作獎勵;像雲門的演出,我們就包下接近一半的座位犒賞績優員工,這次CATS來台,我們也特別邀請中南部的客戶北上來欣賞。在藝術中,大家自然交流,客戶和員工都很開心,我總想,提升藝術的修養,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助益。

如果問我,藝術界怎樣拉近與金融界的距離?我想除了企業界對藝術活動的贊助,藝術界也應該多來主動瞭解金融界,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事?瞭解金融圈的人關心些什麼?有了瞭解的心,有了共同的話題,就不會覺得有距離。(採訪整理╱蘭薰)

聽聽企業人怎麼說(二)

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簡靜惠——

只有藝術的熱情,足以把企業家內在的高度引出來

如果藝企兩界能從「都為人類的未來幸福著想」著眼,企業體和藝術界之間會比較容易相互瞭解,也能畫出更大的一個「圓」。

這些年,我常回想三十幾年前,洪建全文教基金會開始贊助林懷民時的「第一個畫面」。「那時的林懷民」,當然不會是「現在的林懷民」,我還記得他消瘦的身影、赤著腳站在木頭地板上的樣子,在當時台灣社會對現代舞還懵懂未知的大環境裡。

最後他打動我的,是他流露出來對舞蹈的真誠與熱情,讓我可以看到他內在的價值;還有他提出的想法都很具體,我很贊成。另外楊弦當年在中山堂的第一場演唱會,洪建全基金會也有幸參與。我常想,如果企業沒有遠見,沒有對「人」更深一層的關懷,我們還會失掉多少「未來的林懷民」、「未來的楊弦」?

站在企業體的角度,我給希望與企業合作的藝術工作者一些建議:第一,表現你的熱情,惟有藝術的熱情,足以把企業家內在的高度引出來。第二,建立自己的專業。第三,與企業體建立一個互信的關係。第四,即使你接觸的不是企業的KEY PERSON,也要不斷回歸到藝術的原點,回歸最簡單、原始的熱情,然後全力以赴。(採訪整理╱蘭薰)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