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
-
舞蹈空間✕海德堡舞蹈劇場《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台德舞者與交響樂團共演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重磅壓軸、台灣舞蹈空間舞團35週年鉅獻,與德國海德堡舞蹈劇場跨國共製《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再度合作編舞家伊凡.沛瑞茲(Ivan Prez),更聯手指揮家簡文彬、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展現音樂與舞蹈融合的震撼氣勢。本作於演出兩個月前完售,加開四樓亦旋即售磬,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很開心有這樣的票房表現,可見觀眾對精采作品的期待與渴望,也感謝團隊與兩廳院共同提供「口述影像」的共融服務,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更親身前往綠島國中參與舞蹈工作坊,支持「藝術零距離計畫」。
-
特別企畫 Feature 33歲,2005年加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熱舞社
在限制中找自由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跳街舞時,修動作是很雕琢的。」眼神專注,張可揚拿自己的身體示範過往學長雕琢舞蹈動作的模樣,多一點要調回來、歪一點要調回來,「所以跳街舞的人習慣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練習,」他邊說著,眼神不忘示範,「但這樣子練舞的我們,離開鏡子後對著大眾,眼神也依然對焦著遠方的空氣。」而他形容的「標準姿態」,是高中時期一心嚮往的帥氣。儘管彼時因為唸書、練球、練舞、與社團「朝陽」的課外活動四頭燒,讓他坦言每件事都無法給出100%的自己,但也因著自由的嘗試,讓他對往後人生的選擇有了更開放的心胸與想像。
-
劇場ㄟ冷知識
口述舞蹈給問嗎?
「口述影像」作為輔具,能協助視障者自立選擇文化藝術的內容,在近年成為劇場體驗的選項之一。在舞蹈領域,視障藝評人許家峰呼籲應把這個實驗工作稱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帶給觀眾的,總是溢於言表、多說無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長在表象、言說和意義之間搖晃出裂隙,能夠被化約成文字的動作過程,會不斷質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問題,梳整其作為舞蹈書寫者「個人的反思與習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斷流變中的言語,如何邀請視障者成為舞蹈的觀眾。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Sound shirt ✕ 眼鏡 ✕ 口述影像=體驗表演不Lag
隨著時代的演進,追求文化平權的理想目標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在藝文領域方面,除了表演場館在硬體上有相應的無障礙通道、輪椅席等規劃,現在也出現了新型科技產品如MoverioAR智慧眼鏡、Sound shirt,及「口述影像」的服務,讓有聽覺、視覺障礙的觀眾,也能透過上述的服務,完善感官的體驗,觀賞表演不會Lag!
-
平心而論
從開低而走高?
除了不斷想辦法精進演出前後的「說」,今年我們還有個特別的機會,把舞作從頭到尾以口述影像方式「說」給視障者聽,準備素材的過程相當不易,但結果是意外的「甜美」。口述老師將看到的畫面,透過耳機以好聽又適當的速度娓娓道來,不僅聽障生覺得「非常豐富」、「看得很開心!」,連一起前來的明眼人,也有不少表示受惠良多,確實因此看懂了更多的細節!
-
平心而論
是天空,也不是天空
今年,我們更大的挑戰則是在新竹美學館的支持下,舉辦一場給「視障者」的專場演出。演出進行時,視障觀眾會帶上單耳的耳機,一邊聆聽著口述影像老師的敘述,一邊聽到音樂、想像舞蹈。我們沒有任何先備經驗,原本想得很單純,以為只要提供演出劇本,讓影像口述老師們來看看彩排,他們就可以把看到的內容說給學生聽了吧!沒想到想到這才是一連串費心費力溝通的開始。
-
企畫特輯 Special
《黃翊與庫卡》走到2017 口述影像說分明
從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與機器人共演的《黃翊與庫卡》已經走過多個城市,也一直在發展中,今年舞作來到新北市藝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發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得以領略舞作內容。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無障礙
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藝術並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藝術。」 若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反射鏡,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活動的經驗即反映台灣弱勢族群的生活處境。若藝術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心靈素養,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藝術來正面影響社會脈動、正視障礙者在生活中接觸美學、參與文化的機會。尤其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藝文場館迎接的觀眾群中因老化而失能的長者只會有增無減。本文將分析目前障礙者文化參與過程中突顯的社會現象,並從國外表演藝術圈正積極發展的「無障礙展演規劃」的觀念來討論文化平權的意義。希望藉此開啟國內針對障礙觀眾參與文化的討論、思考未來如何透過無障礙的觀念來經營表演藝術的永續性、甚至優化藝術作品本身的可及性與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成為視障者的眼睛
口述影像是傳播平權的實踐,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為視障者傳遞影像訊息,協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技術。而口述影像師的工作則是將靜默的訊息,如空間布景、人物表情、動作等,用語言加以解說、描述。口述影像有別於明眼人的觀看邏輯,作為視障者與世界的連結方法之一,並不是單純的現場報讀,而需要進行繁複的準備、反覆觀看影像並整理相關知識,口述者亦必須敏銳感知現場狀況,才能提供精準、適當及流暢的資訊,以促進視障者與社會的雙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