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與機器人共演的《黃翊與庫卡》已經走過多個城市,也一直在發展中,今年舞作來到新北市藝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發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得以領略舞作內容。
黃翊工作室+《黃翊與庫卡—2017特別版》
12/9 19:30 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INFO huangyi.tw/huangyi_and_kuka/
「庫卡燈亮,彷彿時間被啟動,兩位舞者像是在櫥窗中被棄置很久的人偶,庫卡啟動了他們的光與時間,他們感受自己的心跳,庫卡開啟了男孩,一移開,男孩的時間就停止了,時間轉換到女孩身上……」
口述影像師曾允凡沒有停頓地回憶起月前「2017藝饗新北」記者會上,與《黃翊與庫卡》合作的口述內容片段,因這檔巡迴多國的話題之作,將首次配合口述影像,並呈現二○一七年全新發展的段落。
投射編舞家的過往內心世界
本作或許是黃翊這位被林懷民稱為「可怕的孩子」的編舞家最為人所知的作品,自二○一二年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演,隔年受邀全球科技藝術最重要的年會「奧國林茲科技藝術節」開幕式演出後,國際巡演場次至今近六十場,作品仍持續發展中。
有趣的是,《黃翊與庫卡》有工業機器手臂「庫卡」看似科技、前衛的「舞伴」,指涉的卻非創作者對於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想像,而是內斂自省地投射他過往的內心世界。
黃翊在創作自述中坦言,雖幼時家境富裕,但十歲父母投資失利破產,一家四口從透天別墅,搬入約四坪大的房間。看著父母被生活壓垮的樣子,在成為「可怕的孩子」之前,他從小就知道要當好「完美的孩子」不讓父母操心,「我把我所有的情感、憤怒與悲傷都分離開來,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就像一個機器人:聽話、友善、優秀、體貼,從不反叛,或許沒有個性。」
口述影像如編舞家親自解題
「活得像一個機器人」是黃翊對於過去自己的表述,即便離十歲乖巧的自己已相當遙遠,但追求完美的性格早已深植,在作品中「與機器人互動」聽來輕巧,但要達到完美的精確,則需要以平均十小時寫出一分鐘的動作程式的耐心來完成。
在《黃翊與庫卡》中,他詩意地揭露了自我,更進一步地,又將透過口述影像,將舞蹈中靜默的訊息、肢體背後的思考,如空間布景、人物表情、動作等,用文字加以解說、描述,黃翊詮釋再經由專業的聲音工作者曾允凡口述,即便非視障的觀眾,或許都能透過口述影像感受編舞家親自題解作品的樂趣。
「2017藝饗新北」藝術節響應「文化平權」概念,除了力求多元節目演出外,亦提供適合所有人的觀劇經驗。在本作中,除了口述影像外,也提供點字傳單,演出後座談也將提供手語傳譯和聽打等無障礙服務。